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62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docx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讲义

第47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2017·全国卷Ⅰ,21)(2017·全国卷Ⅱ,21)

(2017·全国卷Ⅱ,22)(2017·全国卷Ⅲ,23)

(2017·北京卷,28)(2017·江苏卷,28)

(2017·海南卷,18)(2017·海南卷,19)

(2017·海南卷,22)(2016·全国卷Ⅰ,20)

(2016·全国卷Ⅱ,20)(2016·全国卷Ⅲ,39)

(2016·天津卷,8)(2016·浙江卷,28)

(2016·江苏卷,28)(2016·江苏卷,37)

(2016·海南卷,25)(2016·上海卷,29)

(2015·全国卷Ⅰ,39)(2015·全国卷Ⅱ,23)

本讲试题立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常以漫画、名言警句等为载体考查相关知识,非选择题主要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查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等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及认识的过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考查实践的观点及真理的相关知识。

分值:

4~16分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1.实践的概念及特征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

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

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于

主观和

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

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

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

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

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海南卷)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 × )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

( × )

解析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 )

解析只有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

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 )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 )

解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获得认识的途径并不唯一。

一 实践的特征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社会性: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突出合作,强调时间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②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突出历史过程,强调时间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联系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例1](2018·广西两市调研)诗人席慕容说: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许多中国人的生命里,以乡愁为内蕴的春节文化也成了一株没有年轮的树,碧绿长青,枝繁叶茂。

这主要是因为( C )

①一如既往,意识具有恒久稳定性 ②情随境迁,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事变时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古今一辙,静止具有相对暂时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意识随物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①错误;材料未涉及古今对比,④与题意不符。

故选C项。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因此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区分

强调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反对误区

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间接经验等)等同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把客观事物和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的标准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有关认识的易错点

(1)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个人获得认识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2)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与认识的目的是不同的。

[例2](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

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

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B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由于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袁隆平的第五期攻关项目未能通过验收,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获得真理性认识既受认识客体的影响,也受认识主体的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可能具有价值,③错误。

故选B项。

三 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图示法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注意:

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制约。

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例3](2016·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

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

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用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终身学习。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

第一,注意相关知识的融合性。

教材没有直接提供实践与认识关系知识的现成表述,回答此题需要调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等知识。

答题时不应将两部分知识分别罗列,而应根据回答问题的需要将两部分知识贴切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要结合材料说明问题。

第三,阐述问题要全面,不能只考虑实践决定认识的一面,也要注意认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的一面。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推进终身学习,是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提出的要求。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017·江苏卷)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

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由此可见( D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项当选;材料未涉及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的客观性,A项与题意不符;直接现实性是指将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未强调形成的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C项与题意不符。

2.(2017·全国卷Ⅰ)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

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B )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用直接经验检验间接经验,②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专家对创业者进行指导,未涉及专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排除③。

故选B项。

3.(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