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973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县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二Word下载.docx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社会关系的变革

由“手工工场”到“工厂”的变化,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机器的增多,表示生产力水平的总体提高。

A项正确,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项错误,是工厂出现的原因而非工厂的实质,属于偷换论题。

C项错误,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属于偷换概念,扩大了概念的外延。

D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工厂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而非社会关系的变革,选项与题干所指不同,故选A。

4.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

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B。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合作化的内容是:

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

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故选B。

5.(2015·

北京卷·

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的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朝鲜使者困惑来自于两国文化的差异。

①项正确,朝鲜对心学持否定态度,可以据此推断出他们以程朱为正宗;

②项错误,心学属于理学范畴,是对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合文盲占多数的下层民众;

③项正确,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差异很大;

④项错误,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扩大了儒学影响范围,提高儒学对社会影响的程度。

6.“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

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

社会各个阶层对机器的优点认识差别很大,原因在于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直接反映,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

A项错误,与题干信息“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相矛盾。

B项错误,与题干信息“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相矛盾。

C项正确,与题干信息吻合。

D项错误,与题干信息“两江闽浙,十之二三”相矛盾,故选C。

7.(2015山东卷2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

—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现代主义绘画是20世纪以后出现的,与工业革命无关。

印象画派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关。

现实主义文学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初。

8.(2015·

重庆卷·

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

诗歌属于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首诗中的月色、独、怜反映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这是安史之乱在诗人心境中的折射。

杜牧是晚唐诗人;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未经历过安史之乱。

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

这首诗与他抑郁顿挫的文风一致。

白居易属于晚唐诗人,没有亲历“安史之乱”。

9.(2015·

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蓠,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发辫是社会心理现象,属于社会意识。

清朝入关,厉行薙发,以示服从;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提倡剪发,以示与清廷决裂。

A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与题干所指不符。

B项正确,与题干信息吻合。

C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一场革命运动,以反清为主要目标,而非提倡民主自由思想,属于偷换论题,选项与题干所指不统。

D项错误,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而非宗教运动。

10.(2015·

浙江卷·

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A。

历史评价本质属性是主观性,往往受到评价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

在理学的价值准则的观照下,史学家的评价与以前会发生变化。

A项与题干信息高度吻合。

B项错误,在评价历史人物是要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虽然评价是主观性的,但是相对客观性则是评价的重要追求,基于充分、真实的史料,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可以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评价;

另外,“永远”一词过于绝对,表述错误。

C项错误,表述错误,追寻历史真相要靠史料的充分性与真实性,以及运用史料的科学性,而非多数人的意见。

D项错误,时代愈近,史料更少,容易失真,反而评价会距离相对客观愈行愈远。

故选A。

11.“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

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

这些举措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当然,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还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的控制。

”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方法是()

A.两位皇帝都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C.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实事求是评价

D.坚持历史评价先,辅以道德评价

A项是具体评价,不是评价方法,应排除。

题干材料将两位皇帝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既看到了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又看到了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分阶段评价,B项错误。

题干属于历史评价,没有体现道德评价,排除D项。

12.(2015·

福建卷13)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材料提供了史实和解释。

“历”与“史”两个字结合起来,简单说来,就是客观公正地记述发生过的事实。

A项错误,属于偷换概念,即概念在推理过程中,外延明显放大。

记述过去发生的事实不等同于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因为作史者有很强的选择性。

B项正确,与题干信息吻合度高。

C项错误,属于偷换概念,即概念在推理过程中外延明显缩小。

D项属于偷换论题,题干讲“历史”的原义,选项讲历史的社会功能,题干与选项所指不同。

13.(2015·

天津卷·

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BCD

文中“所盛种粒”“一人执耧”“种乃自下”的词句告诉考生,这个农具是耧车,播种所用。

14.(2015·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D。

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为了抗衡其势力,皇帝选择外戚来辅政,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

故选D。

1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日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

B.C.②④D.③④

4.C。

①错误,属于偷换概念,扩大了概念的外延,材料讲江南,选项讲全国。

②正确,与题干信息“耗亦不多”相吻合。

③错误,与题干信息“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相矛盾。

④正确,与题干信息“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相吻合。

16.江苏卷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该题以诗证史,诗歌作为文学史料,带有夸张的成分,如“人家”“机杼彻黄昏”。

但是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商业发展,歧视商人社会观念变化。

A项错误,偷换概念,材料讲吴江县出现水上集市,选项讲水上集市的运作时间和空间,与题干信息所指不同。

B项错误,勤奋纺织,以获取利益,而非长途贩运到中原。

C项错误,政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民间的观念有所变化,选项与题干信息所指不同。

D项正确,民间崇商心理滋长,对手工业有促进作用。

17.(2015·

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