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87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

水果刀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

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

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

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l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

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

西瓜是什么样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

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

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

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

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

形状都相同吗?

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

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

形状都相同吗?

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

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

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3课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

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

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

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

将某一特

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

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

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

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STSE

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

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玩过积木吗?

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

(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3)学生猜想

(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

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

“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7)小结:

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

2.试一试:

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

(1)要求:

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

(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

(3)总结和鼓励

(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四)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

1课初识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

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

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

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

蛙鸣、杜鹃鸣叫、公鸡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大自然?

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

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

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

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

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3.用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大自然。

4.拓展:

保护大自然。

2课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

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

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

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

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

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