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37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docx

九年级物理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6)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7)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8)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9)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1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4)密度的测量

2.难点

(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3)密度的测量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四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

第二节质量1课时

第三节密度1课时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力的基本知识

物体的惯性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

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5)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

(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8)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9)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10)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11)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1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13)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难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自制弹簧测力计;

(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重力1课时

第二节弹力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

第四节杠杆1课时

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5)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6)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7)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8)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9)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10)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11)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12)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13)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14)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15)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16)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7)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大气层的测量

(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

(1)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大气层的测量

(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阿基米德原理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七节,建议11课时。

第一节压强1课时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1课时

第三节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小1课时

第四节大气压强的应用1课时

第五节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课时

第六节阿基米德原理1课时

第七节物体的浮沉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第十四章、机械能》单元教学计划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5.理解机械效率。

6.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全意概述

从本章到第十六章,教材讲述能的初步知识。

本章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机械功和机械效率。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内容安排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有较大的变化。

与电能一样,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因此,在备课和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各节的目标和建议:

(一)动能和势能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说明与建议

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电能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引入了动能的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建议用飞鸟撞坏飞机这样的故事引入动能。

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几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比如风车实验,水流冲动水轮机模型,玩具手枪射出的子弹推动泡沫塑料块的实验等。

这些实验说明流动的空气、水流、运动的子弹都具有能量。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些实验中,空气、水、子弹为什么具有能量?

它们有没有共同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为它们都在运动。

然后给出动能的初步定义。

探究 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欧姆定律类似,这个探究涉及到动能的变化受两个因素(质量、速度)的影响,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可能有些困难,老师要注意引导,渗透研究方法方面的教育,但不要包办。

比如提醒学生注意,当一个物理量(如动能)的变化受两个以上的因素影响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先保持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如质量不变),单独研究另一个因素对它的影响;然后,再保持第二个因素不变(如速度不变),单独研究第一个因素对它的影响,最后将各个结论综合起来,即可得出一般性结论。

“……越大……越大”这种说法,是一种粗略的定性比较,不是成正比的变化。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引导学生注意到钢球在推动木块做功的过程中,它自己的动能有什么变化,使学生对能量转移有初步的印象,这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想想议议

可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展开讨论,能说出其他道理更应该鼓励。

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