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初二物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平谷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初二物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平谷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初二物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滑落
5.如图2所示小实验都与压强有关,其中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6.2019年1月3日,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的航天
器——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
卡门撞
击坑的预选着陆区,如图3所示。
探测器从地球到达月球后,它的质
量将
A.不变B.变小
C.变大D.首次月背着陆,无法确定
7.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计,符合实际是
A.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约为50N
B.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200g
C.教室的高度约为8m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8.如图4所示标志线的作用,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的是
A.人行道上的斑马
9.如图5是某景区的观光电梯带着游客上升,电梯上升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B.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中的游客是静止的C.若以电梯为参照物,电梯里的游客是静止的
D.若以电梯中的游客为参照物,电梯是运动的
1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B.用力抛出的实心球最终落到地面C.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D.行驶的公交车紧急刹车,乘客向前倾倒
11.利用铅垂线和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如图6所示的做法正确的是
12.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BC图D6
A.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一定大
B.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C.把一块橡皮泥均分为两块后,每块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D.物体的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13.在下面的问题中,不.属于..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A.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改变吗?
B.液体的质量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吗?
C.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吗?
D.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吗?
14.体育活动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力扣杀排球时手感到疼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足球被踢出后仍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惯性力作用
C.乒乓球被扣杀后飞向对方,说明力可以维持物体运动
D.铅球落地后将地面砸个坑,说明铅球受力发生了形变
15.将重为G的物体挂于测力计下,使它以大小为v1的速度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以大
小为v2的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A.F1可能大于GB.F
C.F1一定大于F2D.F
v1>
v2。
已知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
2可能小于G
1一定等于F2
16.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盛有不同的液体,现将两个相同的物块分
别放入两容器中。
当两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两物块所处的位置如图7所示,
则
A.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较大B.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大C.甲容器中物块排开液体的重力较大D.乙容器中物块受到液体的浮力较大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
共12分,
每小题2分。
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7.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1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B.三要素相同的两个力一定不是一对平衡力
C.马拉车时,马对车有力的作用,车对马没有力的作用
D.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1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盲人是靠音色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为声源振动的更快
D.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20.下列有关压强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出大气压的值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液体内部有压强
C.同种液体在连通器内静止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D.在液体内部的压强总是向下的
21.如图8所示,是我们常见的图象,这种图象如果在横纵坐标加上适当的物理量及单位,
能用来描述
A.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拉力的关系
B.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C.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D.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22.在高速公路上,由于汽车超速行驶,会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为监督
车辆安全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安装有自动测速装置和相应的提示牌,根据
图9所示的提示牌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段高速路限速120m/s
B.这段高速路限速120km/h
C.在遵守交规的情况下,通过该区间测速区最短时间是10min
D.在遵守交规的情况下,通过该区间测速区最短时间约167s
三、实验解答题(共42分,23、24、26题28-30题各4分,25、27、
图9
31题各6分)
23.
(1)如图10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cm。
(2)如图11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
0123
cm
图10
图11
图12
24.利用图12所示装置研究声现象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不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②轻轻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③用力敲击音叉同一位置,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1)由①②对比可以说明:
音叉的产生声音。
(2)由②③对比可以说明:
声音的与音叉的振幅有关。
25.小东在实验室测量石块A的密度。
他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A的质量。
天平平衡
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3甲所示,则石块A的质量为g。
然后,他将石块A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13乙所示的位置,
则石块A的体积为cm3,由此可计算出石块A的密度为kg/m3。
图13
乙
14
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的连续三个位
26.如图14是小球在水平表面上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置,小球通过AB和BC所用的时间均为0.1s。
由图可知:
(1)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m/s;
(2)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BC段的平均速度(选填“>
、“=”或”“<
”)。
27.图15是小力利用小桌、砝码和海绵做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该实验是通过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
(3)小力由甲、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
小力得
到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28.如图16甲所示,小华向两张纸片中间吹气,可观察到两纸片向中间靠拢,此实验现象
说明:
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选填“大”或“小”)。
小华根据这一规律制作
了如图16乙所示的装置,当他向饮料管A中吹气时,饮料管B中的液面会。
(选填“上
升”、“不变”或“下降”)
29.几百年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如图17是模拟伽利略“推断物体不受
力时运动情况”的实验。
图17中是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在粗糙程度不
同的水平面上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
(三种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木板、棉布、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
2)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方向上受到力,这个力使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为了便于推理得出结论,请将图中的三次实验排出合理的顺序:
;
4)牛顿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
一切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
保持状态。
30.
用测力计拉着各面粗糙程度
如图18为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木块的重力是
10N,钩码的质量为200g,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木块放置方式
钩码质
量(g)
压力
(N)
测力计示数
滑动摩擦
力(N)
1
平放
10
2.0
2
200
12
2.4
3
侧放
(1)表格中的最后一列数据是根据知识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测力
计对物体拉力大小。
(2)根据第1次和第2次实验,并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与有关。
(3)小李同学在水平地面上推一长方体木箱(各面粗糙程度相同)匀速运动时很费力,小
李觉得把木箱侧放再推能省力。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你认为他这样做省力(选填
“能”或“不能”)。
原因是。
31.实验桌上有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水、细线、各种符合要求的金属块。
小华同学要利用
这些实验器材探究“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浮力的大小与金属块的重力是否有关”。
他
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弹簧测力计调零,在大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
②找到两个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ρ铜>
ρ铁),分别测出重力G,并记录数据;
③分别把铜块和铁块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F,并记录数据;
④根据F浮=,计算两个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并记录数据。
他发现两个金属块受到的浮力(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于是得出结论:
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金属块的重力无关。
请你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共4分)
请阅读下面短文回答32题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不倒翁,它的形状与鸡蛋相似,用手能轻轻地将不倒翁按倒,但只要
松手,它还会顽强地立起来,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将它“打倒”。
那么不倒翁“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