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解析文档格式.docx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解析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记》: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
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
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
士→大夫→诸侯→天子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
2.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
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
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2.秦
●郡县两级政区;
●统县政区:
36郡→48郡+内史=49郡1000余县
3.西汉
郡——县(道)
(前期)中央:
王国——支郡—县
侯国(邑)
(后期)中央:
郡—县(道、邑、侯国)
王国——县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
●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
●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礼•职方》州名,另外两个不在《禹贡》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
冀、兖、青、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
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
共14个监察区。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州、郡、县三级制;
●遥领:
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
e.g.:
马超,封凉州牧;
●虚封:
仅有虚爵而无实地者;
周泰,封陵阳侯;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
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各级政区数额急剧增加,《宋书》:
“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南北朝后期三级政区比例:
1:
2:
6。
并出现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
两州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
两郡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
5.唐
●唐前期,州、县两级制;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10道,开元21年改为15道。
“道”为监察区。
(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
●睿宗时期:
更巡察使为按察使,差遣制为常置制
●开元年间:
采访使(形式检察权),兼各要州刺史,监察区形成;
●天宝年间:
采访使兼任陟黜使;
●唐后期,方镇执行最高政区的职能,(方镇)、州、县。
安禄山兼范阳、平卢两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使,集军政、民政一体,开合道与方镇为一的先例。
●“安史之乱”后全国设40多个方镇,初:
道——方镇——州——县,肃宗时期改采访使为观察使,观察使兼节度使,观察使监察区与节度使军管区合二为一,新的行政分区形成——后:
方镇(道)——州——县。
6.宋
●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23路:
京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粮;
1、使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利机构。
2、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区。
路一级官员:
转运使(财政、税收)、安抚使(军事)、提点刑狱(刑律)、提举常平(地方财政)。
优势:
无官员反叛;
劣势:
不利于命令的上传下达,军事失败。
●南宋大部分时间实行16路。
7.元
●多级政区制:
路——府——州——县
中央—行省—(道)府——州——县
州——县
5级俱全:
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保安州——永兴县
2级:
岭北行省——和宁路
大多数均为三级或者四级;
●元中期实行11行省:
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
●宣政院:
主理西藏事务,西藏并入版图;
●蒙官与汉官合政,蒙官为主汉官为辅,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8.明
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
直隶州——县
●明代最高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立;
●明后期为克服都、布、按分权过甚,再加上元势力未减,与明发生冲突,女真部军崛起需要权利相对集中的权力机构。
陆续向各地派巡抚、总督,将一地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长官。
●万历四总督:
蓟辽(防女真)、宣大(防西侧女真)、陕西(防蒙古、农民起义)、两广(倭寇);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统军户;
●十六都指挥使司:
十三省各有一都司,以及万全都司治宣府卫、大宁都司治保定府、辽东都司治定辽卫;
四行都指挥司:
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卫、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
三留守司:
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治承天府
9.清
●中央—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
●康熙六年设18省:
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
光绪十一年设台湾省;
光绪三十三年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省。
终清之世为23省;
●19布政司:
原因在于江苏设江宁府和苏州府;
●清代总督、巡抚成定制,为最高级地方行政长官。
8总督:
直隶、两江、闽浙、陕甘、四川、云贵、两广、湖广。
8总督不涵盖18省,山东、山西、河南只设巡抚,不设总督。
15巡抚:
18省中甘肃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监管;
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
10.民国
●省——道——县
省——专区——县
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1.中国古代政区边界的产生:
五服:
甸、侯、绥、要、荒;
2.随山川形变:
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便于管理;
完全以山川作为行政区边界,会形成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
(四川:
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明玉珍、张献忠;
山西:
前赵、后赵、北汉)
3.犬牙交错:
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势有出入。
这样的行政区使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失。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1.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
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
2.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
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
●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
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内外长城:
内长城关口:
居庸关——紫荆关——平型关——偏关(雁门关、宁武关)
●e.g.:
1、安史之乱:
以常山郡为中心:
如图:
范阳郡
↙
常山郡
长安←—默州—洛阳
(高仙芝、封常清军、哥舒翰)
2、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本欲按原路从居庸关返回。
王振想回蔚州,建议英宗该走紫荆关。
但又害怕踩坏农作物,又重走居庸关。
军队到了土木堡,王振建议驻军在此。
此时粮草没跟上,又土木堡地形高饮水困难。
遭遇瓦剌军包围,明英宗被俘。
3.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
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辽西走廊:
是辽西低山丘陵东南的沿海狭长地带,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积平原。
走廊地带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天然交通要道;
北口:
锦州;
南口:
山海关(背靠燕山,面朝渤海湾);
●明清之战:
抚顺之战: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萨尔浒之战:
明败,女真建立在此地的地位→辽沈之战:
明军退守松辽平原腹地→广宁之战:
明军退守辽西走廊中路→宁远大捷
4.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
●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
●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
●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
第二节川陕交通
1.“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略进程:
●关中:
地堑式的盆地:
四周低、中间高,易守难攻;
形成天险似的军事优势;
●关中涵义:
函谷关、潼关、蒲津关、武关、嶢关、萧关、散关、金锁关包围之中
●秦都的变换:
雍(戎、狄)→栎阳(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
魏在战国初因为首先变法儿强大,占据这块地。
拉锯战中,魏国国力下降,魏国修筑长城,标志双方实力平衡。
秦打下河西之地之后保证了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完整性)→咸阳(‘天下’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
●函谷关的迁移:
汉武帝时期从灵宝市迁到新安。
原因在于:
两地都临山水,东移并不影响其重要性;
●函谷关:
关东关西的分界线;
崤山:
山东山西的分界线;
●合纵:
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2.蜀道难——川陕交通
●秦岭通道:
子午道:
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长而险,无行政建置)
灙骆道:
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城固→汉中(最短)
褒斜道:
郿县→留坝→褒城→汉中(为刘邦所烧毁;
少阪,400里;
褒水通沔,斜水通渭)
故道:
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多阪,回远)
●巴山通道
金牛道(汉):
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阆中→南充→重庆(剑门关位于此道上)
米仓道:
巴中→汉中
洋巴道:
达县→镇巴→洋县(“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第三节西南交通
●石门关道(五尺道):
成都→宜宾→毕节→安顺→贵阳2:
成都→宜宾→曲靖
●旄牛道(清溪道、零关道):
成都→邛崃→雅安→姚安→洱海
●夜郎、滇、邛都是传滇交通道路上三个重要的农业部族;
●庄跤入滇线路:
延水(乌江)—牂柯(贵阳地区)—夜郎(安顺地区)
第四节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命名:
(德)李希霍芬,首次称“丝绸之路”;
赫尔曼确立基本涵义:
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交往通道;
2.丝绸之路的走向:
伊犁河←乌鲁木齐←巴里坤←北新道(隋唐)↖
↙吐鲁番←哈密←新北道(东汉)↖
喀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西域北道(西汉)←楼兰←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
↖和田←且末←若羌←西域南道(西汉)↙
↖阿尔金山口←青海湖←松潘←成都←吐谷浑道(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