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0698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度中考B卷化学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C.金刚石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

D.不锈钢可用于制作外科手术刀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

C.将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将

氯化钾溶液蒸干得到

氯化钾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9年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氮肥厂的废气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排放

B.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就地焚烧处理

C.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逐步淘汰燃油汽车

D.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6.小明为验证“分子是运动的”,设计了四个实验。

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油

B.饮料“雪碧”

C.蒸馏水

D.溶液

8.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示意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

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9.以下几种常见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A.硫酸钾(K2SO4)

B.磷酸二氢钾(KH2PO4)

C.磷矿粉[有效成分Ca3(PO4)2]

D.尿素[CO(NH2)2

10.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燃烧对人类有百利而无一害

B.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

C.灭火的原理是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D.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的失火

1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NH4NO3固体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C.将铜丝浸入稀盐酸中,形成蓝色溶液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12.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以表彰她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她发现的一种药物--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化学式是C15H22O5.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是一种氧化物

B.青蒿素中含42个原子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90:

11:

40

13.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选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通入足量的氧气点燃

B

检验稀盐酸与稀醋酸酸性的强弱

用pH试纸测定

C

除去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HCO3

在空气中加热

D

鉴别固体NaOH与NaCl

加适量的水溶解

A.A

B.B

C.C

D.D

14.下列各组选项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合金—不锈钢、焊锡、生铁

B.干燥剂—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

C.碱类—烧碱、纯碱、熟石灰

D.混合物—空气、高锰酸钾分解产物、稀盐酸

15.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把二氧化碳变成汽油”的高效转化新途径。

即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首次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汽油。

被同行誉为“CO2催化转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据此,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途径可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B.此技术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该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催化剂对转化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16.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化学素养。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过滤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测定溶液的pH

稀释浓硫酸

二、填空题

17.能源危机是世界性的难题。

我国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在答题卡上丁图的方框中,填出相应数量的微观粒子的示意图__________。

18.青少年看书、写字一定要爱护眼晴,台灯是在光线不足时常用的照明用具。

(1)图中序号标示的材料一共分为_____类。

(2)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箱。

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性

(3)铝比铁活泼,但铝箔比铁螺丝钉耐腐蚀。

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用方程式表示)

(4)为验证铁、铜、铝的活动性顺序,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都达到了实验目的。

所用的试剂有铝片、铁片、铜片、硫酸铝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操作

①方案一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方案二中选择的溶液是_____(写化学式)溶液;

③军军同学又设计了一个新的方案,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将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一种溶液中,该溶液中的溶质在物质分类上和前两位同学所用的试剂不同,他选择的溶液是_____。

19.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50℃时,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_______g硝酸钾。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20℃时,将KNO3、Na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恒温蒸发10g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_(填“KNO3”或“NaCl”)。

20.为了达到收旧利废节能减排的目的,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的粉末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MgSO4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1)操作①中被磁铁吸引的金属A是 

金属B是 

(2)操作a的名称是 

在蒸发过程中需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 

(3)步骤②所涉及的化学方程 

,该反应基本类型是 

(4)实验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以选用硫酸铜溶液,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题

21.三瓶遗失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鉴别这三瓶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①气体a的名称是________,原A和B两只试管所盛溶液中对应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只用一种试剂来鉴别三种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遗失标签的是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钙三瓶溶液,鉴别时不需外加任何试剂,只需将其中的溶液①分别滴加到另外两种溶液②、③中,若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则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学生用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简 

①先用夹子夹紧橡皮管

②将燃烧匙插入广口瓶

使瓶塞与广口瓶塞紧,防止_______。

③用聚光灯照射点燃燃烧匙内的白磷

白磷燃烧的现象:

_______。

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_____。

④燃烧完毕,打开夹子

水倒流入A瓶且明显少于广口瓶容积的1/5。

问题探究:

(1)请你归纳,该实验的目的:

_____;

(2)请你分析后提出,可能造成实验值偏小的原因①_____;

②_____;

四、流程题

23.葡萄糖酸亚铁((C6H11O7)2Fe)是常用的补铁剂。

工业上制备葡萄糖酸亚铁的方法之一是由刚制备的碳酸亚铁与葡萄糖酸反应而得。

其流程如下图:

(1)用下图装置制备FeCO3.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

B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为了成功制得碳酸亚铁,实验开始时打开_____(填K1、K2、K3,下同)关闭_____。

待B中反应即将结束时再打开K2关闭K3,目的是_____。

C中反应方程式是_____。

(2)将制得的碳酸亚铁浊液过滤、洗涤。

碳酸亚铁过滤时需在表面保留水层的原因是_____;

检验FeCO3已经洗涤干净的试剂为_____。

(3)反应Ⅱ后加入葡萄糖酸调节溶液pH至5.8,其原因是_____。

(4)葡萄糖酸亚铁溶液结晶、洗涤时均需加入乙醇,其目的都是_____。

五、计算题

24.某食用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该纯碱中碳酸钠(Na2CO3)的含量,现取该纯碱样品12.5g,加入150.0g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变成158.1g。

请计算:

(1)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_____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