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Word下载.docx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关注以下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全球变化关键过程、机制和趋势的精确刻画和模拟,全球变化影响、风险、减缓和适应、数据产品与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研制,国家、区域应对全球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专项实施方案部署5方面的研究任务:
1.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
2.全球变化事实、关键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3.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和预估;
4.全球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
5.减缓和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转型研究。
2016年,全球变化与应对重点专项围绕以上5方面主要任务,共立项支持了29个研究项目。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2017年,全球变化与应对重点专项将围绕全球变化关键过程、机制和趋势;
全球变化影响、风险、减缓和适应、数据产品与大数据集成分析;
地球系统模式研制;
国家、区域应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途径等方面继续部署项目,拟优先支持25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
申报单位针对重要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申报项目,每个项目的目标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鼓励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
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6个以内。
本专项不设青年科学家项目。
1.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
1.1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与反演
研究内容: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基本参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叶片最大羧化率、生物量、植被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碳库等〕的立体观测与反演,基于机理过程与控制实验的碳循环基本参数测定与反演模型,基于高频荧光监测、激光雷达与卫星遥感的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观测与反演模型,海洋碳循环基本参数〔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细菌、碱度、盐度、pH值等〕立体观测与其提取技术。
考核指标:
建立基于立体观测的陆地碳循环基本参数反演算法、模型与软件系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陆地碳循环遥感参数〔叶面积指数、最大梭化率、积聚指数、叶绿素、光能利用率、荧光强度、森林树高、植被覆盖度、生物量、植被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生产力等〕和海洋遥感参数(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等)的长时间序列数据产品(至少一半产品做到时间跨度1981-2019年,时间分辨率为8天,空间分辨率为500-5000米),其它数据产品空间分辨率优于5千米,为全球碳源汇精准估算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撑。
以上算法、模型和数据产品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1.2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
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动态监测技术研制,冰冻圈和极地定位观测、综合考察与遥感等多源数据融合、校准技术研究,冻土、大陆冰盖、极地海冰与其反照率变化等关键参数的反演方法和数据产品研制。
建立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动态监测与数据提取技术、方法体系,研制时间跨度不低于20年的全球冻土、大陆冰盖分布和覆盖度/率,极地海冰与其反照率变化等数据产品〔冻土、海冰、季节性积雪、冰川分布与冰盖物质平衡和冰冻圈反照率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5千米,全球冰川编目的空间分辨率优于100米;
季节性积雪和冰冻圈反照率的时间分辨率为10天,其它为1-5年〕,为开展全球变化机理、影响和模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开展极低研究与海洋航道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所有数据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1.3近海和深海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
近海和深海微型生物与环境变化三维动态监测技术研制,近海和深海卫星遥感、定位观测与专业浮标等多源数据融合、校准技术研究,海洋温度、盐度、海面高度、洋流、海-气通量、海洋酸化、微型生物与近海水质变化等关键参数反演算法与数据产品提取。
建立近海和深海环境变化三维动态监测与关键参数反演算法与数据产品提取技术体系,研制出近海和深海环境变化关键参数〔海面高度、海洋酸化、洋流、海-气通量、海洋酸化与近海水质变化〕三维数据产品。
其中盐度、海温、风速等的时间跨度为1980-2019年,空间分辨率为0.5°
,时间分辨率为月;
海洋表面高度的时间分辨率年,空间分辨率为0.1°
,时间跨度为10年,为开展全球变化机理、影响和模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1.4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高分辨率数据集研制与可靠性研究
气候代用指标物理意义研究,卫星遥感、代用资料、模式资料与器测数据融合、校准技术研发,过去20XX北半球地表温度、降水以与土地利用、冰雪、海平面、动植物分布等地表环境要素变化数据集研制,各类数据可靠性分析与不确定性评估。
阐明气候变化代用指标物理意义;
建立过去20XX北半球温度(分辨率为10年)和降水〔干湿〕(分辨率为10-30年)变化数据集,过去20XX北半球冰雪(分辨率为10年)、海平面变化(分辨率为30-50年)数据集,过去千年北半球土地利用(时间分辨率为50-100年,空间分辨率100×
100千米〕数据集,过去千年北半球动植物分布变化(时间分辨率为50-100年,空间分辨率100×
100千米)数据集,为开展全球变化机理、影响和模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评估以上资料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
所有资料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1.5卫星资料的质量控制与同化技术研发
卫星观测异常和卫星参数异常的识别,卫星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观测误差估计,风云卫星直接辐射和高光谱卫星垂直探测直接辐射亮温同化算子精度技术研发,陆地上空卫星资料的有效同化,卫星资料准确性和精度对全球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和全球气候变化估算的影响研究。
建成卫星数据质量控制和实时同化方案,定量评估卫星资料对全球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和全球气候变化估算的影响,卫星资料占同化资料的比例较“十二五〞末提高30%以上。
2.全球变化事实、关键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2.1全新世季风气候系统变异性与亚洲干旱驱动机制研究
全新世亚洲高分辨率气候变化信号捕捉,亚洲干旱区气候变化时空特征与季风气候系统变化过程研究,季风气候系统变异性与亚洲干旱驱动机制分析与模拟研究。
建立全新世亚洲地区〔分辨率为年-30年〕、干旱与季风尾闾区〔分辨率为年-10年〕气候变化序列,揭示季风气候系统变异性与亚洲干旱驱动机制。
为深入认识全球增暖背景与诊断气候系统模式提供科学基础。
2.2东亚地区云对地球辐射收支和降水变化的影响研究
东亚地区云与降水变化的关系研究,云对辐射收支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云反馈机制与其认识的不确定性评估。
建立东亚地区云对地球辐射收支和温度影响的定量关系,揭示云的反馈机制与其气候敏感性。
为诊断气候系统模式、预估全球增暖情景提供科学基础。
2.3陆表关键要素对全球变化响应与区域空间效应研究
陆表关键要素〔气候、水文、覆被、经济、人口等〕变化过程、模态、特征与趋势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机理与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关键要素对全球变化响应机制与陆表系统转折点预估,全球增暖对区域空间质量的影响评估。
阐明陆表关键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预估全球增暖背景下陆表系统转折点,定量评估全球增暖对区域空间质量的影响。
2.4气候-陆面-水文过程与极端水文事件风险研究
自然和人为强迫下全球气候系统能量与水循环时空分异特征与数据同化研究,全球气候-陆面-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全球海-陆-气-冰水循环耦合模式研制与模拟,全球增暖背景下极端水文事件的风险研究。
揭示全球气候系统能量与水循环格局与其演变规律,阐明全球气候-陆面-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理,提出全球海-陆-气-冰水循环耦合模式与数据同化系统,评估全球增暖背景下极端水文事件的风险。
2.5全球增暖1.5oC东亚气候系统变化情景预测研究
热带海温和东亚周边海洋环流对全球增暖1.5︒C的响应,与其对东亚气候系统的影响研究,全球增暖1.5︒C东亚环流、季风系统变化过程和特征研究,与东亚地区降水、温度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位置、强度、频次预测研究。
阐明全球增暖1.5︒C热带海温变化机理与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检测东亚季风系统的响应,预测增暖1.5︒C背景下东亚地区降水、气温以与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情景。
3.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和预估
3.1地球系统模式与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中新型网格系统研发
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的网格系统的研制,地球系统模式全球与区域的嵌套和特定区域的局部加密技术研发,高分辨率情形气候系统模式的整体稳定性和并行可扩展性研究。
能够提高特定区域的模拟精度、实现复杂地形区域局部加密和自嵌套的新型地球系统模式网格系统,应用于水平分辨率为5-25千米或更高分辨率的大气模式能缓解极区的计算不稳定性问题。
海洋模式能减小在非海洋区域不必要的计算量,实现10万核以上规模的高效并行计算。
成果须开源共享并至少成功应用于两个我国自主研发的模式。
3.2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中重要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研发
高分辨率大气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研发〔更合理考虑环境湿度的积云夹卷、中尺度对流组织现象、对流的随机性以与对流云微物理过程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深浅对流和边界层湍流的一体化参数化方法设计,考虑次网格过程〔如边界层湍流、深浅对流与重力波等〕的云宏观与微物理过程和云量方案,以与包括气溶胶的微观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研发。
成果能应用于高分辨率大气模式,并使得模式在海洋低云、降水强度分布、ENSO主要特征、季节内振荡、东亚季风、温带和热带气旋等方面的模拟能力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研发的模式须开源共享并参与我国自主模式比较计划。
3.3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关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研发
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关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研发和沿等位密度面方向混合过程的改进。
包括中尺度涡致混合的参数化和次中尺度涡、锋面过程的参数化,沿等密度面和跨等密度面的混合过程与大洋内部内波破碎过程参数化,潮致混合过程参数化〔包括海底陡峭地形处内潮破碎过程参数化以与近海潮流致底摩擦过程参数化〕,以与背风波与地形相互作用过程的参数化。
建立具有创新性和中国特色的高分辨率适用于全球-区域一体化海洋模式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新的参数化方案能明显提升海洋模式在大洋环流、中尺度涡旋、垂直混合、海底地形作用等方面的模拟能力,使其整体性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3.4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同化系统研发
全球高分辨海洋观测资料〔包括浮潜标、Glider、XBT、船舶报、海面温度和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