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729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文档格式.docx

24、知才乐水(知通智,智慧)(乐读yao)

25、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混混通滚滚)

26、是之取尔(尔通耳,罢了)

27、正善治(正通政,为政)《诸子喻山水》

28、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认)

2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所居之处)

30、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31、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32、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大同“太”,大的)《秋水》

33、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3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5、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前赤壁赋》

36、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7、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38、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9、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

40、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4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42、肉袒伏斧质(质通锧,铁砧)

43、设九宾于廷(宾通傧)

44、请奉盆缻秦王(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廉颇蔺相如列传》

45、振之威怒(振通“震”,威吓)

46、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谏太宗十思疏》

47、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

48、其知弥精(知通智,智慧或知识(不通假))《新序》二则

49、公宜少从众(少通稍,稍微)

50、酒酤于市(同“沽”,买酒)《训俭示康》

5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52、合从缔交(从通“纵”)

5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54、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5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57、孝公既没(同“殁”,死)

5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呵”,喝问)《过秦论》

59、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6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师说》

6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62、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石钟山记》

63、虽有槁暴(有通又)

64、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6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66、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劝学》

67、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68、成五采(同“彩”,彩色)

69、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70、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71、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7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7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4、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5、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76、不者(“不”通“否”)

77、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7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鸿门宴》

79、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同“俱”,全,都)

80、层见错出(见同“现”,出现)

8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缙同“搢”,插笏于带,绅:

带)

8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83、道中手自钞录(钞同“抄”,抄写)《<

指南录>

后序》

84、岁亦莫止(莫:

同“暮”)

85、彼尔维何(尔通尔)

86、维常之华(华同“花”)

87、猃狁孔棘(棘:

同“急”)

88、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89、一月三捷(捷通“接”,交战)

90、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

91、我行不来(通“勑”,慰勉)《采薇》

9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

9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归去来兮辞》

94、夙遭闵凶 

(闵 

通“悯”,所忧愁的事)

95、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96、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通“又”,多)《陈情表》

97、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

98、以间敝邑(间通“闲”,休息)

99、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甘心)

100、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隳”损害,毁坏)

101、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102、乡师而哭(乡通“向”)《秦晋殽之战》

103、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104、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氈”,一种毛织物)

10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10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

107、女为人臣子(女通“汝”,你)

108、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109、驰召毉(毉通“医”)

110、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叩,轻轻敲打)《苏武传》

11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伶官传序》

11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1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1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11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116、嘑尔而与之(嘑同“呼”,吆喝)

117、无若宋人然(无通“毋”,不要)《孟子二章》

118、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

119、霾两轮兮絷四马(霾通“埋”)

120、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国殇》

121、毋吾以也(以通已,止)

122、莫春者(莫通“暮”)

123、鼓瑟希(希同“稀”)

124、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侍坐》

125、虽趣舍万殊(趣同“趋”,往,取)

126、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如,像)《兰亭集序》

高考链接:

2009年上海高考卷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004年高考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

(16分)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何谷?

”对曰:

“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何故?

“以臣名之。

“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 

对曰:

“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

‘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

“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

“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

母牛。

②夷吾;

即管仲。

③咎繇:

人名,法官。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臣名之 

名(命名 

) 

(2)臣故畜牸牛 

畜( 

养 

(3)公诚愚矣 

诚( 

确实(或:

真 

(4)管仲正衿再拜曰 

正(使……正(或:

整理好 

细解:

词义的解释,一是靠平时积累,掌握常用虚词、实词的基本义项和用法(包括活用),二是靠基本的语法分析,弄清某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1)“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命名”之意。

(2)“畜”是通假字,同“蓄”,“饲养、养”(3)“诚”,确实、的确(4)“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2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B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考词的用法辨析。

B项“何为以公名之”是个疑问句,宾语前置,A“为”是动词,“是”;

B“为”是介词,“因为”;

C“为”是动词,“是”;

D“为”是动词,“作、为”:

ACD中的“为”都是动词。

B项“为”是介词,因为。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重点词:

“使”“理”“安”,兼顾全句)

答案: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见”“暴”“与”,兼顾全句)

(1)句中“使”应解释为”假使”;

“在上”指主持政权;

“为理”指做法官;

“安”表疑问,译为“怎么”。

(2)句“见”译为“被”,“暴”译为“欺负”,“与”译为“给”。

把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文,必须译准关键词,补出重要省略成分,理顺特殊句式,并使文句通畅。

(1)中重点词:

“使”“理”“安”,兼顾全句的通顺;

(2)中重点词:

“见”“暴”“与”,兼顾被动句。

这两句话都要翻译为假设关系复句。

2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答案:

C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桓公以为愚公是愚者,有“桓公曰:

‘公诚愚矣!

’”为证。

管仲不认为他是愚者,有“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为证。

本题考理解判断。

解这类题目,应当细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

从此题来看,应当选择C项。

本题A项陈述显然错误:

桓公并没有听懂愚公的真正意思,而管仲则理解他是对社会不满而故作愚语。

23.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 

,“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 

(2分)

狱讼之不正 

完善法制

“请退而修政”是紧接“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因此“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狱讼之不正”现象的存在。

“修政”的内容也当然是指法制建设。

考理解归纳。

答案要从文中提炼、推论出来。

题目问的是管仲,当然到他的话中去找答案。

从文中可知老人所“知”的,即管仲所忧的,即“狱讼之不公”;

“修”就是要变“不公”为“公”。

偏义复词

1、奉事循公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