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9610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文档格式.docx

“态度决定命运。

”积极的心态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而无论是正常、平凡的生活,还是经历过变故和灾难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改变。

二、创伤中的心理复原力

(一)复原力的产生与实质

如上所述,传统心理学一直认为,消极的经历一定会导致消极的进展结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同样重大压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产生反应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

即“有些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身心状况甚或崩溃的现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压力情况下则出现情绪困扰”。

甚至“有些人在出现压力症状反应前,其人格特质已有某种程度的异常”。

这种发现提示我们:

个人对环境的知觉、建构与反应的差异在哪里?

这个差异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建康和行为反应的表达层次?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个风光对创伤事件所表现出系列心理反应的这种差异,引起研究者对人类应对创伤能力的高度关注。

复原力(resilience)的定义因强调的侧面不同而不同。

我们认为,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境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操纵的能力并因之进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帮助人们克服压力和挫折,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自我进展的能力。

而且,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根据后天的训练加以巩固和提高的。

当遭遇创伤性事件时,一个拥有复原力的人,不但能缓解压力而且能从压力中学习,使自己更加坚强。

复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处,平时不大会注意它,但是一旦面临压力和挫折,复原力将帮助人们减轻痛苦。

近年来,复原力在许多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它强调在理解个人成长和进展时要多关注优势而不是劣势,重点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积极能动性,要着重关注人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和过程。

(二)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

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备的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

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个体安全、情感支持、沟通、认同、解决问题等保护作用,使个体修正对危机情境的反应。

个体在危机中拥有越多的保护因子就越能促进复原。

心理学家Konrd整理出以下几种复原力保护因子:

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关系;

有自我价值感;

能与他人合作;

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XX络;

能信任他人;

有内控性人格;

有问题解决能力;

有思考的能力;

具有幽默感。

台湾学者萧文教授认为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有7种:

(1)具有幽默感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

(2)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

(3)能自我认同,并具有独立操纵环境的能力;

(4)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

(5)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

(6)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

(7)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

(三)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是指在个体以外的环境中,能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适应不良结果之因素。

因此,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就是指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所拥有能促进个体复原的因素。

家庭是影响个人面对困境复原的重要因素。

家庭提供和谐的气氛有利于个体复原力的提高。

和家庭有关的保护因子有:

父母有爱心的家庭观;

对孩子足够重视;

家庭凝聚力;

家人与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间的感情亲热程度;

压力较少的成长环境;

家庭成员具有坚强的信念以及操纵生活的能力;

对不同活动都建立或维持常规。

学校和社区的保护因子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积存成功积极的经验,进展与教师的良好关系,与同学有成功的社会关系。

与周围的人相处和睦。

在外在保护因子中,情感的连接是重要的,而关怀和支持是情感连接的重要因素。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干预

(一)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传达积极的生活理念———感谢命运,我们还活着,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灾难,面对明天

创伤后,青少年看到的到处都是破败的场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残缺的尸体,体验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极的情绪,悲伤、失落、焦虑、抑郁、恐惧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才能让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呢?

这就需要一些小的、细微的东西了。

比如说对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干预中,治疗者和亲友们在表达情感上的安慰与关怀的同时,可以轻轻握住他们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体接触,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不仅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与现实状态的联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亲人上,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再如,我们的总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现场,面对一张惊慌失措的刚刚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小脸孔,他上前亲吻了他,这个也很重要,第一时间把这种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舞,最早时间给那个患者,使他有了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还有废墟中刨出来的人,上担架的时候,盖上被子,适当给躯体以抚慰,公安干警翘起拇指,像我们的ZSJ脱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铺上去,这些很多都是传达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具体方式。

(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积极品质,努力寻求并培养青少年身上的积极品质,如乐观、聪慧、努力等等

记得一句话说:

“忘记就是铭记。

”我想这句话在这里可以这么说:

“真正的治疗不应该是克服失落、恐惧等等消极的情绪,而是建立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品质。

”我们可以通过对创伤人群的积极教育,一方面对青少年创伤者各种积极品质的予以发掘,另一方面要在现实生活中培育这些积极品质,从而达到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积极品质。

即创建一种积极主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便充分发挥每个人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

同时,灾后积极人格特征的建立还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干预,比如鼓舞、肯定培养爱的能力(爱自己以及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等等。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跟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体会到的是同一个道理:

赞扬的力量总多于批判。

例如,如果我们长期赞扬一个人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动作的时候,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自信。

我们相信幸福与财富无关。

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

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三)构建积极的社会生态环境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迫使人们放弃早期的破坏性进展模式,要求人们更多关注生态环境与人的心理进展问题之间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生态学的方法论系统地、全面地、层次性地面对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要突破早期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限制,全方位关注人们心理健康,从更广阔的视野探讨生态与人的互动关系,关注生态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身心影响。

青少年创伤者所处的生态系统,涉及家庭系统、职业、同伴系统、宗教系统、社区系统以及政府和社会救援系统。

创伤后心理干预要全面考察个人、与个人紧密相关的群体、个人所处的社会整体及人类生存进展的自然基础,弄清个系统之间关系,将个体与群体层面相结合明确创伤者在其中受到的影响。

社会的稳定繁荣可以形成积极的社会环境,从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品质,而人们积极的品质,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它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对创伤后心理干预的一个要点就是要塑造榜样,榜样人物、榜样家庭,通过这种积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导向,来干预灾后的心理。

对创伤后的心理干预我们鼓舞多让当事人与积极的社会环境接触,为受创伤者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修复其内心的创伤。

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做的是:

尽快为受灾者重建家园,为当事人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

稳定灾区周边环境,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加强积极的、健康的文化的传播,传达一种积极的文化理念等等。

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创伤,人们处理创伤的方法就是与外界,特别是与一个非我的客体建立亲热稳定的情感关系,进展正性的想象,并逐渐形成成熟的认知。

在创伤的心理治疗中,掌握上述原则并熟练加以运用,不仅可使受害者获益,也可保护自己免遭创伤,个体内心的创伤得到治愈,可以使得家庭、GJ维持心理上的和谐,从而使社会达到一种平衡。

另外,经历GJ的创伤,如战争、灾难,若按上述基本原则来处理个体,则有助于群体创伤的恢复。

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论文论文1前言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在北方高校冰上课教学中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当中,逆反心理占据一定的比例。

因此,有必要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和疏导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北方高校冰上课的顺利进行。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

3结果分析

以哈尔滨商业大学20XX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率94%。

对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总结出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来源于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

3.1主观原因

3.1.1意志品质薄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温室”中长大。

冰上课教学有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是很难适应冰上课教学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

3.1.2身体素养参差不齐高校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见过冰雪的南方籍学生来说,当最初的兴奋与好奇消逝后,当在冰上课中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时,逆反心理也就会随之产生。

3.2客观原因

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除具有上述主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受来源于客观因索的影响。

3.2.1冰上课本身教学特点所致冰上课教学是要在严寒的冬季室外环境里,要求学生穿着窄而长的冰刀,在光滑的冰面上学习技术技能的。

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由调查问卷统计得知,这一因素占69%。

3.2.2冰上课教师素养的影响个别冰上课教师本身的冰上技能还有待提高,不能给学生以轻松、自如、优美的感觉,这无形中会加深学生对冰上技能学习的畏惧感和逆反心理;

冰上课教师不能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能从调动学生兴趣和爱好人手,使学生觉得冰上课教学枯燥乏味;

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课堂气氛沉闷,讲解不清、示范不当,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等,都是导致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统计中得知,这方面因素约占53%。

3.2.3教学环境恶劣所致冰上课是在室外环境里进行的,北方的冬季室外气温有时要达到一20℃以下,气候本身的不利因素,加之有些高校的冰场破烂不堪、冰面凹凸不平,教学治理混乱,冰刀器材残缺破旧等因素也易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