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Word下载.doc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Word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我国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1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
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远低于资产的扩张(2005年商业银行资产较2004年增长18.6%)[21,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扩大隐患。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严重,具体表现为贷款结构失衡,不良资产数量巨大,贷款比重过高且投向集中,出现风险集中趋势;
资产结构过于单一,以企业贷款为主,负债结构以存款为主,居民存款占比上升;
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存短贷长现象严重等。
其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误区,这表现在:
(1)大量的“桌上放款人”仅仅以贷款审查流程是否合规,资料手续是否完备为审批标准.而忽略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
(2)过分迷信大客户,大项目,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忽略风险的动态变化,从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引发恶性循环。
(3)片面理解发展化解风险的手段,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缓解和延缓风险。
忽略贷款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进行过度贷款投放和对客户的竞争,使贷款审查降低了信用标准,也使贷款风险管理人员对贷后实际管理能力下降,增大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
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调整力度很大,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增加,在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的同时,也掩盖和延缓了风险暴露。
在银行的信贷投入中多是大企业、大项目,这些企业大多是垄断性行业。
目前盈利性及流动性都非常好。
但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这种盈利性是建立在高度垄断基础之上,一旦垄断被打破,盈利性将受到影响;
2)这些企业本身尚未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国有企业的固疾仍然存在,在人世后受到的冲击较大;
3)由于这些企业目前效益很好,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贷款条件优惠,基本上无担保,利率全下浮,贷款金额大,而且因为当期效益很好,使商业银行对其风险情况关注较差,存在麻痹心理。
将进一步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和业务扩张模式解决了信用风险在整个银行风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利差f据2006年中期报告反映,某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2%),业务扩张模式主要是存贷款的急速膨胀。
在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陌生的客户群体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有风险管理水平和体制下,信用风险会进一步增大。
根据人世承诺,到2006年我国将完全取消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取消所有现存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其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
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就将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与中资银行竞争。
优质客户的流失、存款的减少会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提现风险,陌生的客户群体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在外商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经营状况的恶化也将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而且,在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最终均表现为信用风险。
1.2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
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
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迫使商业银行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
流动性风险可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它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始终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看.据央行统计.2005年底存贷差达到创记录的近9.2万亿元.达到2000年的3.7倍。
体现为供给大于需求,流动性充足.但在其背后亦隐含着流动性危机。
主要体现在:
(1)高流动性靠存款的超长增长所支撑,且存款中主动性负债不足。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对客户存款的期限、金额、利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负债的总量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客户结构无法有效优化并与资产合理匹配。
存款的超长增长保证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监管者和经营者都普遍认为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没有问题,从而放松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关注,把目光都放在资产业务的拓展上。
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受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影响非常明显,一旦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存款增长趋势放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立刻显现,从而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流动性危机。
(2)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理念不断深入,对盈利性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信贷资产和债券资产的投资力度,市场总体资金的充裕度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期限搭不当,或者商业银行收益随着利率的下降及贷款增长的停滞而下降,都可能引起流动性问题。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资产形式较单一,变现能力较差的信贷资产占比大,流动性明显不足.而由于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高,使得信贷资产缺乏变现的环境和基础,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问题。
即使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强,但目前商业银行受交易场所和交易对象的限制,要立即变现不但困难,而且要遭受较大价格风险。
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受中央银行收缩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由宽松逐步变为紧张。
1.3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是被动的、简单的管理。
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相比,我国的利率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体制性风险,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率管制下,管理当局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求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
因此,商业银行主要关注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客观上放大了风险。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
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
中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而对于在风险价值、信用计量和持续期等概念还并不能熟练使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构成严峻考验。
近期利率的频繁波动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存在严重的存短贷长现象,资产负债期限以及负债和资产的:
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现象严重。
(2)在利率放开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趋势。
(3)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更为频繁,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反转f如在商业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
(4)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选择权风险.具体表现为流动性和再投资风险。
因此,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1.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外部客观原因和由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的损失。
随着商业银行机构规模扩大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复杂化,商业银行业务对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和金融业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外部条件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可能造成的外在操作风险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后果。
然而,银行经营以人为本,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应以加强内部操作风险为基础。
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行为失当的原因.有的是主观恶意,有的是主观善意。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管理办法对业务流程加以整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监测水平.通过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施问责制等措施使商业银行的外在操作风险和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对主观善意行为风险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由于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疏于防范,缺乏应有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和事后分析评估和处理机制,使得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远低于对主观恶意行为的认识,而且责任人也因处罚较轻而缺乏应有的警惕,使得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主观恶意行为风险。
其次,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往往是以主观善意行为为条件。
近年来.银行出现一些经济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些基层负责人或客户经理以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客户为借口,使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上出现漏洞,给一些犯罪分子以履行职务或服务客户为名,行经济犯罪之实提供了方便。
最后,主观善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具有隐形性。
例如,为提高短期收益,一些银行的债券投资部门在低利率时期增加债券投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在缺乏避险手段情况下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
2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险防范的根本策略在于制度防范为主.技术防范为辅,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制度防范的要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恢复和加强市场约束、监管约束、银行同业协会约束与银行内部构成的由外到内的风险防范体系。
主要工作为:
(1)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恢复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技术防范的要点在于与制度防范相结合,通过风险防范手段的改进,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风险机制,在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在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
2.1防范信用风险
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
(1)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
这样既可减少信用风险,又可以提高银行利润。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3)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实现风险结合管理。
2.2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对资金管理
体系进行创新,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