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780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docx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

  摘要:

以往人们对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着简单化及自我约束化两大误区。

多元一体化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要形成自身强大竞争优势,必须突破传统狭隘的观念,一要强调其鲜明的整合性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二要强调其必须具有开放性,注意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三要强调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多元一体化;中国民族高等教育

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很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却一直没能形成其应有的鲜明特色和强大优势,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使其一直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尴尬境地。

从多元一体化的视角审视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将无疑十分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刻认识当前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使命及其改革方向。

一、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两大认识误区

对于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目前人们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两大认识误区:

一是把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简单化地理解为对少数民族实施的高等教育;二是把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看成是一个封闭的教育体系。

把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简单化地理解为对少数民族实施的高等教育,突出地表现为不少人都认为,“所谓民族高等教育,是指对少数民族实施的高等教育”。

这种认识从表面上看是对词义的片面理解,实质上则是没有能从多元一体化的视角深刻理解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丰富内涵,没有意识到多元一体化是我国多民族共存国体的一大特色,因此,在以往的学术讨论中,很少人能立足于较高的层次,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深入地探讨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一体化特色。

尽管有的学者已经意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但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却一直未能较好地反映我国各民族先进文化的特色及发展的方向。

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往往更像一个专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扶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公正调节器,而不具备其自身应有的独特竞争优势。

它所面临的问题在人们的讨论中实际上跟普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入国内学术界后,有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民族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并根据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的设想,使我们对我国民族高等数育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然而,目前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则是人们还是比较普遍地把我国的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实际上理解为一个封闭的教育体系。

因而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在人们的发展构想中实际上也还是一个封闭的教育体系。

例如,在谈到我国的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时,尽管有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多元一体化教育必须“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但是,只提“传递”而不提“交流”、“碰撞”、“发现”和“创造”,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作为文化教育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不应停留在被动地传递已有的人类共同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它必须强调积极主动地通过文化交流、观念碰撞,去发现全人类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传统的以及正在形成的优秀文化,然后创造出一种更先进的文化,传授给我们的受教育者,这样的多元一体化教育才能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才是最具有创新意义、最值得我们提倡的教育。

其次,尽管有的学者也在强调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但是,从“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这一提法来看,所谓的“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似乎也仅仅局限于本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

果真如此的话,这种文化交流难道不是一种打上折扣的画地为牢、封闭性很强的“交流”?

它又怎能适应当今开放性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我们培养具有全球性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人才的需要?

二、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作为一般要求,这种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能将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整合为一体,所反映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应当承认,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从规模上看是发展很快的,目前我国各类民族高等学校有140多所,在校学生约56万人。

民族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加大,专任民族教师总数上升到万人。

然而,作为中国民族教育最高层次的民族高等教育,如果不能形成自身鲜明的优势和特色,让人无法了解这种教育除了多招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多开几门有关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文化的课程之外究竟还意味着什么,又怎么能形成其自身强大的优势特色并对人们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呢?

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个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的致命硬伤,那就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将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整合为一体,因此规模上的迅速扩大实际上还是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对弱势。

提出多元一体化教育,目的就是要改变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这种落后现状。

它不光是“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还要强调这种教育必须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必须能将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整合为一体。

这一强调对当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取得实质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种整合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是多元一体化教育特有的魅力之所在,可以使人超越狭隘的民族意识,深刻理解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这种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因此形成其强大的特色优势,对人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这样,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才能立足于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第二,多元一体化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具有开放性,注意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整合,能够很好地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

毫无疑问,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这种封闭性一方面表现在国际化程度不高,与国外的合作及交流少;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未能很好地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我们许多人的心目中,西方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无所不在,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不到重视,他们的做法即使不是一无是处,对于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

因此,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上,一直认为是西方应该向我们学习,而拒绝学习西方的经验。

  

其实,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落后不仅是因为原有的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同时也是因为教育观念的严重滞后。

要改变教育观念严重滞后的现状,就必须学习他人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

因此,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一体化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具有开放性,注意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整合,能够很好地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才能在多元一体化的进程中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多元一体化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生活在当今的多元文化社会,具有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十分重要。

社会学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一旦接触到另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往往会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与心理上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震惊”现象。

如果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文化震惊”可以及时地使人调整自我,克服文化障碍,正确认识新的文化,吸取新文化模式中的精华,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

反之,如果缺乏应有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则“文化震惊”很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思维混乱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将无从谈起。

因此,多元一体化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在当今的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的变迁同样需要我们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会不断地发生变迁,而且,这些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由此形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即所谓的“文化堕距”(culture

Lag)。

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文化堕距”,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这一角度来看,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还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变迁中产生的“文化堕距”现象,深刻理解各种不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进步。

由此也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一方面是横向的,另一方面则是纵向的。

横向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能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具有较强的异文化兼容性,能够生存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善于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纵向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指能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发展中产生的“文化堕距”现象,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多元一体化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意味着我们正以一种新的科学视角的来认识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意味着我们在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应该走出一条新的改革发展路子。

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ynch)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

今天,我们在赞同詹姆斯·林奇这一观点的同时还应看到,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其自身还应该内在地具备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不能被动地依赖国家的行政性的“优惠”政策而生长。

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多元一体化民族教育不仅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借鉴,同时还必须超越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元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其改革发展也应突破旧的思路,以塑造其特色优势为着力点,注意其强大的生命力只能来自于其自身永恒的优秀民族遗传基因,来自于其对新的生态环境的不断适应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创新与整合机制,来自于其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运动中所应扮演的先进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引领角色。

注释:

[1]马麒麟。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

哈经雄。

滕星。

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80.

温红彦。

我国民族教育迎来最好发展时期[N].人民日报,2002—06—24(6).

参考文献:

[1]马麒麟。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

哈经雄,滕星。

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滕星,苏红。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

(1).

郑杭生,李强,林克雷。

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黄骏。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