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4761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体的沉浮条件 9.docx

物体的沉浮条件9

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其重要内容。

对学生来说,它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说,它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拟用实验探究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和学的目的。

本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导入,通过复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测浮力,为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浮沉条件构建必要的基础知识平台。

第二环节是感受、引领和质疑,利用活动1,让学生感受物体的浮沉,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浮沉现象并通过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自然引出疑问:

物体的浮沉是由什么决定的?

第三环节是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即从理论和实验两个途径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理论分析的过程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则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同时也达到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最后利用孔明灯和自制潜水艇两个小实验,展示浮沉条件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应用,不仅使知识变得鲜活,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出学科中的育人因素。

第四环节是漂浮及应用,利用潜水艇上浮到最后漂浮引出,过渡自然且易于理解漂浮条件及与上浮悬浮的区别,引导学生探究完漂浮条件后,利用自制小船的活动展现漂浮的应用,也创设了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

最后创设“出海的军舰”这一情景,提供了材料背景,同时营造自然轻松的氛围,自然流畅、富有趣味性,让学生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

最后一环是小节和作业布置,利用遗忘规律起当堂巩固和延深课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发现不同物体的浮沉、小组讨论改变浮沉的方法、动手设计制定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方案与数据表格、分组实验、同学交流评估方案的优劣与实验结论、教师演示孔明灯与潜水艇的工作过程、动手小制作轮船等,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

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即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规律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使物体浮沉的过程,分析认识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两种研究方法,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漂浮规律。

3.通过探究实验,体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选择,数据收集与处理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介绍孔明灯和潜水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通过制作铝箔船的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规律及应用。

2.体验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估

教学用具:

教师用:

大托盘、坩埚钳、大瓶(内有配重)、测力计、大杯、水、酒精灯、火柴、塑料袋、自制潜水艇、大注射器、深杯、多媒体设备

学生分组:

大托盘、坩埚钳、大烧杯、小烧杯、水、土豆、小空瓶、牙膏皮(内有沙子)、金属螺母、细线、盐、小托盘、大瓶(内有配重)、弹簧测力计、铝箔纸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引入

展示图片1(背景图片)

以小瓶为例,利用和学生一起做的演示实验复习称重法测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口述称重法测浮力的过程,并由一学生参与到读取数据的过程中

既复习的旧知又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埋构建知识平台

 

 

 

 

 

投影2:

活动的要求:

用夹子将桌上几个物体逐个浸没在水中,松开夹子,观察现象,并记录(投影2:

1用夹子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2松开夹子,3观察现象,4记录,5换成其他物体,重复1—4步骤)(并请将用过的物体及时从水中取出)

将学生的发现板书(红色部分):

上浮的物体:

下沉

小瓶子加水或绑铁块

橡皮泥(空心)使体积减小

下沉的物体:

上浮

土豆挖空

牙膏皮增大体积

铁块绑小瓶

简单设疑:

上浮下沉的原因作为过渡,提出要求:

你们能否在不用手碰的情况下,让下沉的土豆、铁块和牙膏皮上浮,小瓶和橡皮泥下沉?

(手指黑板)请大家先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打算。

然后再动手。

师作板书记录:

(上面蓝色部分)

引导学生(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则由老师提出)

 

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物体的浮与沉。

板书课题:

物体的浮与沉(投影3)

理论推理法:

(3分钟)

刚才的活动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不同物体的浮沉。

(投影4:

活动一:

感受物体的浮沉)那么影响物体浮与沉的因素是什么呢?

和学生一起分析浸没时的受力情况,(投影5)

将问题引导到力与运动的关系上来,并以此分析上浮与下沉时物体的受力情况

(投影图片5:

根据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上浮与下沉两种情况下的浮力与重力的数值关系(不断的单击,出示投影)

提问:

如果浮力与重力相等,物体会怎样运动?

指出,这是浮沉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重力时,它就静止在水中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总结前面三种情况,得到物体的浮沉规律,板书:

条件现象结果

F浮>G上浮

F浮

F浮=G静止(悬浮)(也叫悬浮)

也即图示三种状态。

(投影图片6)

指出刚才所用的是理论分析法,得到的物体浮沉条件。

理论分析推理法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同学应该了解。

研究物理规律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实验探究法。

下面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索物体浮沉的条件。

(投影7:

活动二)

将桌上配备的物体分别逐个浸没于水中,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交流自己的发现

 

讨论后进行操作:

汇报本小组的做法。

 

小组间交流

提问:

改变条件后,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变了,决定物体浮沉的是什么?

 

重力和浮力

简单复习受平衡力时的状态

 

分析、讨论、交流两者关系,得出浮沉条件

静止

 

总结出物体的浮沉规律

 

领悟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

 

形成“浸没”的概念

 

对身边物体的浮沉情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决定浮与沉的力学因素,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

 

 

 

 

实验探究法:

(18分钟)

指出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任务或实验目的是什么。

进一步明确目的:

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上浮与下沉的。

要求学生先不要动器材,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完成实验的设计。

启发:

设计实验方案时,你要考虑改变并测量什么物理量,又要控制什么物理量,观察什么现象。

可能的实验方案:

1A测出装有配重的小瓶的重力G,B浸没于水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松开细线后观察其状态;C改变瓶中的配重,重复B步骤(做几次?

2A测出装有配重的小瓶(土豆、小石块)浸没于清水中时的浮力与重力,松开细线后,观察其状态B再将小瓶浸没于盐水中,重复步骤A(几次)

上述两类方案中,哪一种方案更方便测量?

为什么?

(单击图片7)

(也可以这样分析:

是改变重力实验现象明显,还是改变液体的密度对浮力的影响明显?

利用现有的测力计,哪一组数据的变化更明显?

为什么?

共同讨论出最佳方案

引导学生利用方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单击图片8)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表格,哪个表格更能清晰体现出浮力与重力对浮沉状态的影响?

且允许的实验次数不受限制?

为了发现浮力与重力间的大小与浮沉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在改变配重的时候,每次重力的变化量的大小控制要求

强调本次实验中小瓶所受浮力的大小,适当的改变小瓶的重力。

巡回了解情况,也可进行适当的实验指导。

在大多数学生完成实验时,请三个小组将本组的数据与大家分享?

(选三组的小瓶大小与形状彼此不同)

展示图片9:

引导学生将此时的结论与理论推理的结论进行对比

回头分析改变浮沉状态的物理实质

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

(板书)(三)应用:

孔明灯:

(投影图片9)

孔明灯:

演示孔明灯升空的过程:

将一轻薄塑料袋,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加热,袋子完全鼓起来后松手。

引导设疑:

袋子为什么会上升?

又为什么下降?

 

和学生一起确认孔明灯的升空和下降的物理原因

 

浮沉条件在现代军事上的重要应用,

投影图片10:

今年我国参与海军阅兵式的中国核潜艇(单击超链接,播放它的下潜过程)

设疑:

潜水艇在大海中神出鬼没,它是如何实现下潜的隐身与上浮的突然亮相的呢?

出示:

自制的潜水艇模型演示:

使其上浮与下潜

再演示:

潜水艇的上浮过程,直到最后模型静止在水面上,请注意潜水艇最后的状态,(同时投影图片11)你有问题吗?

也可由老师说出

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总结:

潜水艇露出水面后,排开的水的体积就逐渐变小,浮力减小,当浮力小到生等于重力时,便静止下来。

这种状态物理学中叫做漂浮。

投影图片12:

区分漂浮与悬浮的物理实质

总结漂浮与悬浮的区别,并指出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体积关系的不同,是判断物体悬浮还是漂浮的重要依据之一。

利用投影图片13:

(四)漂浮的应用说明漂浮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军事中也有重要应用,

(四)漂浮的应用

设疑:

最常见的漂浮的应用是轮船或是军舰。

轮船或是军舰都是用钢铁造成的,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铁块为什么不行?

进行轮船的设计比赛,并比较最大装载量的小制作活动

给不同的学生和小组自我展示的机会,

创造情境:

出海,使自己的战船尽可能多的携带物资和战斗人员(装载的硬币个数最多者胜出)

再次创设情境:

现在我们要从上海的黄浦江港出发了,不久来到了大海上,请问我满载的船只能安全的在大海上航行吗?

会不会出现沉船的悲剧?

友情提示:

海水密度比江水大。

加深理解:

结合学生的叙述,展示投影片16:

船入大海的动画过程

说出本次探究实验的任务: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讨论,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

 

说出自己或是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改变重力的方案,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明显,且此时浮力不变,只要测出小瓶的重力

 

讨论,进行数据表格的设计。

(可参与到个别小组中)

挑出最好的表格。

 

讨论得出:

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利用投影展示本组的实验数据,并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沉条件与理论推导的一样。

 

分析

 

观察:

袋子上升一段距离后下降

思考,讨论:

加热时,袋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袋内气体变少,重力变小,当重力小于浮力时上浮,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袋内空气温度下降,气体增多,重力增加,大于浮力,下沉(如果袋子变瘪,则是体积变小,浮力变小,小于重力,下沉)

 

用心观察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过程

尝试说出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潜水艇为什么会停在水面上不动?

此时浮力等于重力,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排开的水的体积变小,

 

对比寻找两图的关键区别:

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体积间的关系不同,并说出来

 

感受我国的军舰

 

设计使金属材料的锡箔纸漂浮在水面上

动手操作、展示成品。

三个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小船并当场往里面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