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269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docx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

  提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

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方案免疫;消毒。

疾病监测。

  案例某县村共有64户,351人。

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

主要病症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

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

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

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别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

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

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

〔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

319〕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infeti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

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根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urefinfetin〕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patient〕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病症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

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

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时机。

  各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按病程的开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病症期、恢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意义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与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1〕潜伏期〔inubatinperid〕: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病症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小时〔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

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顶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

②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

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附表6-1〕。

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正确。

⑤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病症期〔linialstage〕:

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病症和体征的时间。

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病症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

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

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体,增加污染外界环境的时机而使易感者获得感染。

  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

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那么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

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无视。

  〔3〕恢复期〔nvalesentstage〕:

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病症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

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

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

  传染期〔infetinperid〕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

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传染期短的疾病其续发病例呈簇状出现,每簇病例之间的间隔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

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常陆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

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病原携带者〔arrier〕指外表无病症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

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

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病症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ubativearrier〕:

指感染后至临床病症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

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nvalesentarrier〕:

指临床病症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例如白喉、伤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

多数传染病人在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少数传染病的病人持续时间较长,个别病例可终身携带。

凡病原携带者持续三个月以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transitryarrier〕。

超过三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者〔hrniarrier〕。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arrier〕:

指过去从未患过某种传染病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多为隐性感染的结果,一般只能用实验方法证实,但隐性感染不一定均能成为健康病原携带者。

此型携带者一般排出病原体量较少,持续时间短。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个人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

  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例如钩端螺旋体并森林脑炎等。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结核。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玻

  〔4〕真正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

  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时机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

  二、传播途径〔deftransissin〕

  病原体为了维持其生物种的存在,需不断地更换宿主。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

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手、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传播因素。

  〔一〕经空气传播〔airbrnetransissin〕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

根据颗粒的大小又可分类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

较小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被易感者直接吸入而引起感染,例如麻疹。

在空气中悬浮的飞沫,当外层水分被蒸发时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核,它在空气中能飘浮一定时间,即使传染源已离开,易感者亦可因吸入飞沫核而感染,例如白喉、结核病等。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飞沫枯燥后落在衣服、床单或地面上,当人们在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尘埃又飞扬,可造成呼吸道传播,例如结核杆菌、炭疽芽胞等。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

  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顶峰,以冬春季多见。

  3.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

  〔二〕经水传播〔ater-brnetransissin〕

  许多肠道传染病,假设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1.经饮水传播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阔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屡次记载,如185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

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

  〔2〕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玻

  〔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平息。

  2.经疫水传播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并钩端螺旋体病等。

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孝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

  〔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2〕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

  〔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

  〔三〕经食物传播〔fd-brnetransissin〕

  所有肠道传染并某些寄生虫并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

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

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

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

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

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玻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玻

  〔2〕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

  〔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4〕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

  〔四〕接触传播〔ntattransissin〕

  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diretntattransissin〕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并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tntattransissin〕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某些无生命的物体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并某些呼吸道传染并人畜共患并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

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

  〔2〕无明显的季节性。

  〔3〕流行过程缓慢。

  〔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pd-brnetransissin〕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

蜘蛛纲的蜱和螨。

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