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7077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4.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大于30];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甲、乙型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HA)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启动感染。

流感病毒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并感染其他细胞。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ARDS、休克、脑病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

(二)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化生、固有层黏膜细胞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的改变;

危重症者可合并弥漫性肺泡损害;

合并脑病时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坏死,急性坏死性脑病表现为丘脑为主的对称性坏死性病变;

合并心脏损害时出4现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和坏死等心肌炎的表现。

四、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一)临床表现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流感症状。

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常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

无并发症者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二)并发症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脓毒性休克等。

1.肺炎

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重症流感患者容易合并细菌、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严重者可出现ARDS。

2.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炎、脑膜炎、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等,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多见于儿童。

3.心脏损伤

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

可见肌酸激酶升高,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4.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和急性肾损伤等。

5.脓毒性休克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组织灌注不足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病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2.血生化:

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升高;

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休克病例血乳酸可升高。

3.动脉血气分析:

重症患者可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

4.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高;

急性坏死性脑病典型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

5.病原学相关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

抗原检测速度快,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流感。

(2)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

目前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快速多重PCR。

荧光定量PCR法可检测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且可区分流感病毒亚型。

对重症患者,检测下呼吸道(痰或气管抽取物)标本更加准确。

(3)病毒培养分离:

从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是流感诊断的金标准。

但由于病毒培养周期较长,生物安全条件要求高,不建议应用于临床诊疗。

(4)血清学检测:

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IgM抗体检测敏感性较低,不建议常规使用。

(四)影像学表现

并发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渗出性病灶;

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急性坏死性脑病CT或MRI可见对称性、多灶性脑损伤,包括双侧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第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和小脑髓质等。

五、诊断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

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应行病原学检测。

在流感散发季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者,除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行流感病毒检测。

(一)临床诊断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二)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3.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

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六、重症与危重病例

(一)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2.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3.神志改变: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4.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5.合并肺炎;

6.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7.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

(二)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1.呼吸衰竭;

2.急性坏死性脑病;

3.脓毒性休克;

4.多器官功能不全;

5.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七、鉴别诊断

(一)普通感冒

流感的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

追踪流行病学史有助于鉴别;

普通感冒的流感病原学检测阴性,或可找到相应的病原学证据。

(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和鼻窦炎。

感染与症状主要限于相应部位。

流感病原学检查阴性。

(三)其他下呼吸道感染

流感有咳嗽症状或合并气管-支气管炎时需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相鉴别;

合并肺炎时需要与其他肺炎,包括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非流感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结核等相鉴别。

根据临床特征可作出初步判断,病原学检查可资确诊。

八、治疗

(一)基本原则

1.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2.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任意1条):

(1)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2)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3.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

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4.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5.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有细菌感染指征时使用抗菌药物。

6.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辨证使用中医药。

(二)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

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

(三)抗病毒治疗

1.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

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

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充分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再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2.抗流感病毒药物

我国目前上市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M2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种。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包括以下几种:

奥司他韦(胶囊/颗粒):

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

1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

0~8月龄,每次3.0mg/kg,每日2次;

9~11月龄,每次3.5mg/kg,每日2次。

1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

体重不足15kg者,每次30mg,每日2次;

体重15~23kg者,每次45mg,每日2次;

体重23~40kg者,每次60mg,每日2次;

体重大于40kg者,每次75mg,每日2次。

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

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

每次10mg,每天2次(间隔12小时),疗程5天。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药后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较高,应慎用。

帕拉米韦:

成人用量为300~600mg,小于30天新生儿6mg/kg,31~90天婴儿8mg/kg,91天~17岁儿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2)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

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

用量为每次200mg,每日3次,疗程5天。

我国临床应用数据有限,需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3)M2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针对甲型流感病毒,但对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耐药,不建议使用。

(四)重症病例的治疗

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保护和功能支持。

1.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主要表现,需要密切监护,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常规氧疗、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对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