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5481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疾病的预防策略Word格式.docx

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

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

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

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

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

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

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

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

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

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

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

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

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

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

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

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

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

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

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优点,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治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

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

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

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

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治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

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

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

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

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

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

麻疹活疫苗1针。

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

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

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

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

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

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

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

(3)计划免疫的实施:

①组织措施:

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

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

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

②接种剂量和部位:

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要害。

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

③接种实施步骤:

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

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

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

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

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

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

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重承诺。

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

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

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

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

具体如何把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4)冷链:

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5)扩大免疫计划: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programmeon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重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

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

(3)预防接种反应

(1)一般反应:

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四周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

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

假如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气关检验处理。

(2)异常反应:

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

若碰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重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气构报告。

(3)偶合疾病:

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

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

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重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

(4)预防接种事故:

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

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

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

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

3.防护措施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

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

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

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

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

非凡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非凡职业人员治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

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足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熟悉携带状态对四周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

5.健康教育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

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

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要害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

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要害。

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

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

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

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

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

疫情报告是疫情治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

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

(1)报告的种类:

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