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430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docx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3

一、引言………………………………………………………………………………4

(一)研究背景………………………………………………………………………4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4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5

(一)犯罪呈现低龄化……………………………………………………………5

(二)犯罪呈现团伙化………………………………………………………………5

(三)犯罪盲目性、模仿性强………………………………………………………6

(四)犯罪类型多样化、复杂化……………………………………………………6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7

(一)自身原因………………………………………………………………………7

(二)家庭原因………………………………………………………………………8

(三)学校原因………………………………………………………………………9

(四)社会原因……………………………………………………………………10

(五)法律和监管原因……………………………………………………………10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12

(一)青少年要自我提升……………………………………………………………12

(二)改善家庭教育…………………………………………………………………12

(三)加强学校教育…………………………………………………………………13

(四)完善社会预防…………………………………………………………………14

(五)健全法律和监管………………………………………………………………15

五、结论………………………………………………………………………………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和接班人。

一直以来,我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教育及保护举措。

但是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其心理、生理不成熟等因素,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复杂化等特点,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针对青少年犯罪的上述特点,本文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法律监管等角度分析了犯罪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探索了一些预防和解决的对策。

本文对正确认识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其更理性成熟地踏入社会,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开放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犯罪引起全球关注,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实施的犯罪,其实并没有严格的法律定义,是从社会学、犯罪学等角度提出的概念,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4-25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既包含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也包含18-25周岁的青年犯罪;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0-25周岁的人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包括违反刑法、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本文仅将研究范围限定在14-25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历年公布的《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人数总体下降,但2018年稍有反弹。

2002-2018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现倒U状,2008年人数为最高点。

2002-2008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快速上升,从217909人增加到322061人,增幅达到47.8%,这一阶段,我国加入WTO,经济增长迅速,互联网加速各种文化传播,这些对青少年犯罪有一定影响;2009-201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由302023人减至183471人,降幅为39.25%,这一阶段,与我国加强法制宣传、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密不可分。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犯罪模仿性强等特点。

鉴于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追本溯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同时探讨科学的预防和积极有效的控制举措,有着事关青少年美好明天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不管是2017年4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系列指导思想和具体举措,还是2020年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人大会议表决,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修改,这些都显示出国家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当前,虽然很多学者和专家就青少年犯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发生率居高不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由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法律、监管有待完善及更新,我们仍需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对策的一些思考,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社会问题,让我们祖国的接班人都能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更多的年轻力量!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呈现低龄化

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数据及媒体报道,由于青少年发育年龄的提前、不良文化借助互联网加速传播等,当前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加大:

即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比重加大,初始犯罪年龄降低。

总的来说,即不满14周岁的犯罪者逐渐增多。

2018年底至2019年初,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湖南连着发生3起命案,嫌疑人都是12、13岁的少年。

其中的两起,犯罪嫌疑人因为琐事和家庭纠纷,残忍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双亲;另外一起,12岁的被害人只因与13岁的嫌疑人在体育场有些小纠纷,就被剥夺了生命。

在这些低龄犯罪案件中,犯罪者自控力差,缺乏家庭关爱,有些还辍学;还有一些青少年,对法律欠缺全面、正确的理解,片面地认为未满18周岁犯罪不需负法律责任,于是在面对一些矛盾、冲突时大胆实施了犯罪。

在学者莫洪宪看来,当前物质条件好,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但心理发育却相应滞后,身心发育的不同步是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应引起社会的充分重视。

(二)犯罪呈现团伙化

根据我国《刑法》,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青少年团伙犯罪是指年龄相仿、区域相近的青少年自发纠合在一起进行的犯罪,其结构呈团状,且如滚雪球一般发展,是集团犯罪的一种初级形式。

首先,青少年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于友情的需要和对于合群的渴望。

这个年龄与父母有了一定的代沟和距离,喜欢与自己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因此一些不良行为也更易在团体内扩散。

青少年犯罪者很多是在校的后进生、辍学者,这种落后群体的身份也更容易让他们聚在一起,拉帮结派。

其次,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部分是一般性的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朝团伙化甚至犯罪集团发展。

这些犯罪者多数个性放浪不羁,盲目的模仿崇拜以及带有江湖义气色彩,犯罪团体少则4到5人,多则十几甚至几十人,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有纪律,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

(三)犯罪盲目性、模仿性强

青少年心智发育未完全成熟,同时情感充沛易冲动、是非辨别能力较低,难以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较好地控制自身本能,易发生冲动性犯罪,表现为犯罪时间具有突发性、作案动机盲目、无事前作案准备。

2009年2月,天津一位母亲因阻拦沉迷网络的儿子去网吧,两人发生冲突,争执之下儿子将母亲杀死,随后仍淡定的去网吧上网;2014年,面对父亲管束其打游戏,心生不满的14岁少年用一把小刀将父亲刺伤。

这两个案例是青少年冲动犯罪的典型表现。

同时,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易于感染。

一些青少年容易受影视作品的影响,简单地模仿影视剧中的某些镜头情节,如千禧年左右的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后期的《流星花园》、《斗鱼》等,都让当时的青少年膜拜黑帮文化,成立小团伙,欺凌弱小,打砸闹事,很多青春期的学生因此成为问题少年,甚至违法犯罪,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最终这些影视作品或分级或下架,国家也提高对此类题材的拍摄、播放门槛。

因此,对于青少年喜欢猎奇、善于模仿的这些特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防范,尽量避免此类犯罪。

(四)犯罪类型多样化、复杂化

在我国早期的青少年犯罪中,犯罪类型较单一,多为盗窃、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普及,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点。

仅校园霸凌案件就有聚众斗殴、毁坏财物、抢劫、敲诈勒索、侮辱、强奸等。

综合来看,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已经涉及到犯罪类型的方方面面。

学者张利兆认为,当前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成年人犯罪形式的成熟化与其心智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他们在过小的年纪通过网络获取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其中诸如毒品、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会对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影响。

同时,当前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犯罪、网络诈骗数量较多,这与犯罪形式更加隐蔽、成本更加低廉也有很大关系。

青少年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的犯罪更加智能化复杂化,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根据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联结理论,社会上的任何人都会有犯罪的本能及倾向,当一个人存在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时,其实是个人与传统社会的联系变的薄弱或者破裂。

因此,青少年犯罪除了自身因素外,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自身问题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青少年处在特殊的生理、心理时期,心智发育尚未健全、成熟。

犯罪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必然受到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影响。

当他们遇到人生的一些不顺、挫折时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正确应对,很容易产生一些任性、冲动的行为,最终酿成惨剧。

2020年9月,湖北仙桃汉江中学发生一起恶性案件。

一男生只因同班女生几次指责其“垃圾分类工作没做好”,遂愤怒地在早自习时将该名女生刺死,同时将另一名劝架的女生也杀害。

二是价值观的缺陷。

如果一个人愿意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自己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那么他犯罪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一个人价值观存在缺陷,想要不劳而获或者以少换多,那么其犯罪的可能性会高出很多。

青少年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文化的误导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风靡下,盲目崇拜追逐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在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私欲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是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学业,文化水平不高。

根据我国检察机关2013年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案件数据,其中90.24%的嫌疑人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同时,有一部分的青少年对相关的法律不熟悉或者法律意识较差,尤其是在我国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对一些边界行为没有正确认识,自以为没有违法或者因为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家庭原因

在赫希的观点中,青少年与父母间的感情联系对于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监护是孩子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如果双方的感情不深、联系削弱,那么就会增加孩子犯罪的几率。

因为孩子与父母间的依恋会制约孩子的适度社会化及行为准则的规范化,一旦关系疏远,孩子就不能感受到道德准则,从而加大了犯罪的可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品行养成和行为引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研究者认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有以下三类,分别是家庭结构因素、家庭功能因素、家庭行为因素。

一是家庭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