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531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

5.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章难点:

1.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及其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划学时:

14学时

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的国内外形势

1.国际形势。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苏联的巩固与发展,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继续高涨。

1920年冬,苏俄人民和苏俄红军赢得了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胜利,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接着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也在继续高涨。

在土耳其,爆发了凯末尔革命;

在印度,爆发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是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条件。

帝国主义国家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相继被镇压下去,各帝国主义国家摆脱了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这种“稳定”持继到二十年代下半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几乎都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美国则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的稳定,使它们可以联合起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和破坏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阵营内部可能出现更多的投敌和叛变,这是对中国革命不利的国际条件。

2.国内形势。

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连年混战,对广大人民横征暴敛,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帝国主义对华商品输出急剧增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

从1922年开始萧条的民族工业,到1923年更陷入停滞状态。

许多工厂倒闭或被外国资本吞并。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势力有了发展,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华南财团,以天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财团。

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日趋下降,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青年学生则受着失学和失业的威胁,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处境愈来愈恶化,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中国各革命阶级和阶层都迫切需要来一个改变现状的大革命,以便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二、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党内合作策略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通过总结“二七”罢工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就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策略。

但是,在对待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我党在认识和实践在都经历过一个酝酿的过程。

1921年7月,党刚刚诞生的时候,还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不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试图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反对同任何政党发生关系。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放弃了排斥其他一切政党的立场,确立了同民主党派联合,共同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策。

这一转变,为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8月底,在杭州西湖召开中共中央全体会议,亦即“西湖会议”。

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意见。

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但会后,实际上只有少数党员加入国民党。

2.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923年6月,党的三大是在广州召开的。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0多人,代表全党党员420人。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

大会的中心议题:

讨论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同时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大会最后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

陈独秀任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主要历史功绩:

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三、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展到决心与中共及苏俄合作,有一个过程。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继续进行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些都使孙中山受到了影响和启迪。

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提出要“重新开始革命”,“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国家”。

但这时孙中山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1920年11月,孙中山借助陈炯明势力由上海回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仍再次打起护法的旗帜。

1922年6月,陈发动羊城兵变,炮轰总统府。

孙中山逃往上海。

由此,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使革命取得成功的,他决心放弃护法的旗帜。

此时,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

孙中山从广州逃到上海之后不久,李大钊陪同马林拜访了孙中山,向他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建议。

孙中山欣然接受。

改组国民党,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孙中山曾邀请陈独秀、李大钊参与研究改组计划。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公开提出了联俄政策。

与此同时,拥护孙中山的滇军和桂军联合向陈炯明发起进攻,并将陈逐出广州。

1923年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

10月,应孙中山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

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

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重要议案。

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

在政治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在组织上,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民主革命联盟。

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大会具有重大意义:

它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四、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

1.黄埔军校的创建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苏联及中共的帮助和推动下,国民党于1924年5月在广州市郊的黄埔岛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能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此外,共产党人叶剑英、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曾担任过军校的政治和军事教官。

由于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努力工作和苏联顾问的帮助,黄埔军校成了历来所没有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军校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

在教育内容方面,把政治教育提到与军事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特别是周恩来,在促进军校的革命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黄埔军校创建后,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干部。

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在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廖仲恺先生为了赞颂黄埔军校的功绩,曾亲笔题书“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因此,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共同骄傲。

2.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工人运动方面。

最典型的事件是,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爆发数千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

罢工持续一个多月,并取得胜利,从而打破了“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的沉闷局面,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

192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林伟民、刘少奇分别任正副委员长。

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在农民运动方面。

1924年7月起,在中共的推动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开展。

广东是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彭湃从1922年起就在海丰县开展农民运动。

后来,毛泽东也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在其家乡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使湖南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到1926年发展成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农民运动。

3.党的四大,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提出

为了加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

大会的主要成就:

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与趋势,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大会制定了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

大会总结了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党在国民党中政策。

大会明确将国民党分为左中右三派,确定了发展左派、联络中派、反对右派的政策。

四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重大意义:

它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主要的问题。

它表明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它为即将到来的革命运动新高潮作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准备。

因而大会之后群众运动迅猛地发展起来。

主要缺点:

对如何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缺乏正确的方针;

对建立政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仍缺乏认识。

这对后来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第二节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

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是从1925年的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