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381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梯技术交底记录Word格式.docx

2、曳引机组

2.1曳引机曳引轮(导向轮)对轿厢(对重)导轨中心垂直度偏差≤2mm。

2.2导向轮垂直度误差≤1mm,曳引轮与导向轮平行度误差≤1mm。

2.3承重梁的水平误差≤1/1000,相互平行误差≤2mm。

2.4承重梁两端埋入干墙内,其埋入深度超过墙厚中心20mm,且≥120mm。

2.5承重梁的埋设应符合安装GAD图纸要求,,必须采用混凝土浇灌。

2.6曳引机组距墙间隙>

5mm,导向轮外径最低点距楼板>

100mm.

2.7曳引钢丝绳无扭曲,张力误差<

5%。

2.8曳引钢丝绳锥套螺杆端部距螺母≤70mm,开口销距锁紧螺母≤5mm。

2.9各锥套螺杆端部相互间平齐,位于同一平面,锥套偏转方向一致。

2.10机房钢丝绳于通孔各水泥台阶的间隙20-40mm,台阶高度≥50mm。

2.11曳引机齿轮箱油位在电梯静止时高于油标最高点;

放油管安装正确,封密良好,无渗油现象。

2.12曳引机温度正常,曳引机风机风向正确;

曳引机机组运行无异声。

2.13盘车手轮用红漆标明轿厢升、降方向箭头;

各转动部位漆成黄色,松闸手柄漆成红色。

3.速度控制装置

3.1限速器底平面不得低于经装饰的机房地面,其垂直度误差≤0.5mm。

3.2限速器和线槽连接段须布线管,并做接地。

3.3限速器须有上下运动方向标志,护绳孔板须标准。

3.4限速器钢丝绳垂直度偏差≤8mm.

3.5限速器涨紧轮转动灵活,无碰撞,断绳开关工作正常,且与挡板的间隙为30mm-15mm。

3.6限速器涨紧轮拉杆挂重锤端须向上倾斜15度角。

限速器涨紧轮底部离底坑平面的距离为:

0.25m/s<

V≤1m/s350-450mm

1m/s<

V≤2m/s500-600mm

2m/s<

V≤1m/s700-800mm

3.7安全钳锲块与导轨侧面间隙2-3m,且间隙均匀,钳口与导轨顶面间隙≥3mm。

3.8安全钳动作时,锲块动作基本一致,作用力均匀,轿厢安全钳开关可靠地断开。

3.9安全钳动作后,轿厢应保持平衡,轿底平行度<

3/1000。

3.10安全钳动作时,检修状态时,短接限速器的安全钳开关,钢丝绳在曳引机上应打滑;

安全钳动作后,机房检修向上点动运行,锲块能自动复位。

4、电气控制系统

4.1工地具备三相五线制电源,零线和地线分开,保护接地(接零)系统良好,电源电压380V,波动范围380V-400V。

4.2电梯的供电电源必须单独铺设,主电源线线径足够满足电梯功率的需要,且至少≥10mm²

4.3动力线须采用黄/绿/红/蓝/黄/绿五色线,相线须有黄/绿/红色标。

4.4主电源箱设置符合规范,内含独立的井道和轿厢照明开关、插座(2+3孔),装在机房入口处,距地高度1.3-1.5m。

4.5动力接线应用铜接头,铜接头制作应符合标准;

接地多股线应做圈、上锡,加平垫及弹垫固定。

4.6控制柜、曳引机等接线必须可靠压紧,进入控制柜端各线排列整齐有序。

4.7控制柜工作面距离≥600mm,垂直度偏差≤1/1000。

下端安装牢固,并封口。

4.8机房内线管、线槽应固定,黄绿跨接地线必须牢固。

4.9机房动力线和低压信号线应始终分线槽布置。

4.10线槽转角处及随行电缆进入井道的拐弯处应有保护层。

4.11各线管、金属软管垂直方向固定间距2-2.5m,水平方向1-1.5m,软管电缆固定间距≤1m。

4.12井道线管、线槽垂直度误差≤2/1000;

全长误差≤50mm,水平误差≤2/1000。

4.13电线两端外露部分不超过300mm,并用绝缘套管。

4.14动力线及主机编码器等的屏蔽网需剥离,在控制柜下端用电缆扣夹固定接地。

依系统区别必要时在变频器壳端也需剥离并用电缆扣夹固定接地。

4.15电气设备绝缘电阻测试满足:

动力回路>

0.5MΩ;

其他回路>

0.25MΩ。

4.16错、断相功能正常。

5、导轨及组件

5.1轿厢导轨的垂直度偏差<

0.3/5000,对重导轨的垂直度偏差度≤0.5/5000。

5.2轿厢导轨的平行度偏差<

1/5000,对重导轨的平行度偏差度≤2/5000。

5.3导轨中心距偏差范围:

轿厢导轨0-1mm,对重导轨为0-2mm。

5.4客梯轿厢导轨与对重导轨两对角线偏差<

1-2mm。

5.5每根导轨至少有2个导轨支架,导轨支架间距<

2.5m。

5.6主、副导轨安装距离顶层楼板<

50mm(如果GAD图设计到顶时)。

6、轿厢装置

6.1轿顶应清洁。

6.2轿顶及轿厢各接线应正确整洁可靠。

轿顶线应布入线槽,风机和照明线宜穿入线套,因故未接的线应做好保护以避免短路。

6.3轿顶护栏安装正确可靠,运行时无晃动及高度符合标注,并涂黄漆。

6.4轿顶撞孔(速度≥0.75m/s时)的垂直度偏差≤1/1000,上、下极限开关越程距离120-170mm。

6.5轿顶检修、急停开关功能正常。

6.6安全窗开关、安全钳开关及轿门门锁开关固定并且起作用。

6.7楼层选层码板安装须牢固平整、垂直度偏差≤1/1000mm,各码板之间相对误差<

4mm;

插入深度应严格符合要求,左右间隙适当。

6.8ZSE开关应安装在层楼码板中心,且与运行的磁铁距离适当。

6.9滑动导靴与导轨顶面间隙≤1mm,导靴紧固件上需有止滑螺母,油杯盖、油砖齐全,油杯加油且油位适当。

6.102:

1悬绳比轿顶反绳轮的垂直度偏差≤1mm,平行度偏差≤1mm。

6.11轿顶绳头应有锁紧螺母及横销,在锥套处应安装防止旋转的钢丝绳组件。

6.12如果采用滚轮导靴,各滚轮导靴弹簧压力须均匀,保持在任何位置都能用手盘动,且需进行轿厢静平衡调整。

6.13轿顶应装有照明装置及220V电气插座。

7、层门、轿门设置

7.1层门地坎与轿厢地坎的间隙为30-32mm。

7.2层门地坎的横向及纵向水平度误差≤1/1000,且高出厅外平面2-5mm。

7.3同一楼面的同一墙面有数台电梯时,门套或地坎应在同一水平面,相互偏差≤5mm。

7.4贯通门层门地坎高度相互偏差≤3mm。

7.5轿厢地坎的水平度误差≤1/1000。

7.6层门门套、门立柱垂直度误差≤0.5/1000。

7.7厅门导轨与地坎的平行度误差1-2mm。

7.8轿门门刀的垂直度误差≤0.5/1000。

7.9中分门层门中心与轿壁板应平齐,偏差<

1mm。

7.10双折式层门与轿壁板应平齐,偏差<

7.11轿门门刀的垂直度偏差≤0.5mm,与层门地坎间隙6-9mm。

7.12轿门地坎与厅门门锁滚轮的间隙为6-9mm。

7.13轿门、厅门下端面与地坎的间隙,客梯为3-5mm;

货梯为3-6mm。

7.14轿门、厅门偏心轮与导轨下端面的间隙为0.1-0.3mm。

7.15轿门刀片与厅门门锁滚轮啮合深度>

8mm。

7.16门锁与门钩啮合量须>

7mm,其啮合间隙<

7.17门扇与门套的间隙为3-5mm,门扇与门扇、门扇与门套之间的

间隙上下偏差<

1mm,且同一门须基本均匀。

7.18分门扇之间正面平行度上下各点偏差<

7.19门上坎、立柱、地坎托架应安装在平行的墙面上,与墙面固定螺栓长外露部分≤15mm。

7.20栅线、KK线走线必须合理,弯板应有的弯曲且不易使电线拆伤,走线转弯角留有100mm的弯势。

7.21关门应流畅,减速均匀,无明显的撞击声及噪声。

轿门光栅动作正常,开关自如,无强烈振动。

7.22门调整应做到任何位置时自闭合起作用,各层应急开锁装置功能正常。

8、对重装置

8.1对重框架安装应横平竖直,其对角线误差<

4mm.

8.2对重块应按要求放置,钢块应安装在底部,卡牢,运行时无异声。

8.3对重端钢丝绳绳头弹簧应涂黄漆,上黄油,绳端有锁紧螺母及横销,并做二次保护。

8.42:

1悬绳比对重反绳轮垂直度≤1mm。

8.5导靴紧固件锁紧螺母紧牢,导靴与导轨间隙为1-2mm。

8.6润滑装置、油杯、盖、油砖(芯)齐全,油量适当。

8.7对重下端装有1-3只定距块。

8.8电梯平衡系数45%-48%。

8.9补偿链(绳)应安装正确且有二次保护装置。

9、井道

9.1井道照明应按国家标准安装。

9.2随行电缆及支架夹安装应符合GAD图要求,确保电梯运行时不与井道支架和开关碰撞。

9.3井道无异物。

9.4轿厢与对重间的相对最小距离>

50mm。

9.5各厅门护脚板安装牢固可靠,支撑坚固。

9.6钢丝绳、随行电缆、补偿链(绳)在运行中严禁与其它运动部件碰撞。

9.7当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时,轿顶应有一个不小于0.5*0.6*0.83^m的空间。

当轿厢安全压缩缓冲器时,轿厢最低部分与底坑间的净空距离不小于0.5m,且底部应有一个不小于0.5*0.6*1^3m的空间。

10、底坑

10.1底坑地面应平整且无漏水、渗水。

10.2缓冲器垂直度偏差≤0.5/100,底座安装须牢固,同侧的两缓冲器其高度偏差<

2mm。

缓冲器与轿底或对重底撞块中心偏差≤20mm。

10.3轿厢、对重缓冲距离为:

蓄能型200-350mm

耗能型300-400mm

10.4轿底随行电缆曲率半径200-350mm。

10.5当轿厢完全压缩缓冲器时,随行电缆距离地面>

100mm。

10.6对重防护栏高度≥2500mm,且下端距离地面≤500mm。

10.7底坑深度≥1.4m时,须安装合适的爬梯;

通井道须有隔离设施且其高度≥2.5m。

10.8液压缓冲器内油与油位适当。

10.9底补偿链安装正确,有断链(绳)保护装置。

10.10补偿链(绳)距底坑距离>

10.11坑下如有隔层须有立柱支撑,且符合GAD图纸要求。

10.12底坑入口下200-300mm处应装有照明及220V插座,并有停止开关切断电梯主电源或安全回路。

11、轿厢

11.1轿厢底盘4边水平度≤2/1000。

11.2轿厢立柱垂直度≤1.5/1000。

11.3轿厢壁板安装平整,垂直度≤1/1000。

11.4轿厢贴脚板应安装牢固长度≥750mm,垂直度偏差≤2/1000。

11.5轿内照明装置正常,通风装置正常。

11.6轿厢在检修启动、停止时各拼装部分无异声。

11.7轿内应急照明灯应有效,警铃及对讲装置完好。

11.8轿厢操作面板COP须安装平整,闭锁及铰链装置完好,COP内各布线整齐,扎好,随行电缆进入端应做好保护。

11.9各楼层面显示盒、外呼盒须安装牢固,各露面高度左右一致,垂直误差≤1mm。

12、其他

12.1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