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981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情课礼仪部分教案文档格式.docx

(妈妈,早晨好!

妈妈,早安!

上学路上,小明看到邻居奶奶买菜回来,他怎么称呼和问候的?

奶奶,您好!

如果是你,还可能怎么称呼,问候?

三、礼仪活动实践:

1、看一看说一说:

看课本上的三幅图,说出你最想说的话。

引导学生讨论:

年龄不同称呼不同

2、查一查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称呼不当的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师总结。

3、填一填:

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四、礼仪链接

老师讲故事:

1.30年代初,刘伯承从苏联回国,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

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

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勤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2.大作家巴尔扎克笔下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看到女儿欧也妮有一只恋人存放的藏有“两斤重”金子的梳妆匣,“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他称女儿是“小乖乖!

你真是我的女儿”,想撬开那只梳妆匣。

当欧也妮坚决表示“父亲,你的刀把金子碰掉一点,我就用这刀结果我的性命”时,他惊恐而冷酷地说:

“你敢吗欧也妮”面对丈夫的无耻和贪婪,葛朗台太太“晕过去了”。

“噢,孩子,咱们别为了一只匣子生气啦。

”他换了一副求饶、狡黠的嘴脸。

这里,葛朗台对同一个谈话对象多次更换称呼,是以特定的对话目的和他心理活动的变化为依据的。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经常看见到由于心理变化而变化称呼的现象。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谈感受。

五、课堂礼仪实践

1、同学们,你们用什么样的语言称呼他们呢?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

(2)对爸爸妈妈的朋友,女性应该叫“阿姨”;

对于比家长年龄小的男性应该叫“叔叔”,年龄大的则叫“伯伯”。

(3)爷爷奶奶辈的老年人,女性统称为“奶奶”,男性统称为“爷爷”。

(4)对于领导、专业人士等可以称呼他们的职务和职业,比如“章教授”、“蔡博士”、“王校长”、“李主任”、“韩医生”“高律师”和“董工程师”等等。

(5)省略姓,而仅仅叫别人的名字,是非常亲切的一种称呼。

比如同学张金津,叫他“金津”;

邻居姐姐叫王元元,叫她“元元姐姐”;

妈妈的同事于小宁,称呼她“小宁阿姨”

 

2、以组为单位排演课堂剧:

参观的客人来到我们班

六、师小结:

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就懂得正确使用称呼的道理,养成正确使用称呼的习惯,切勿使用不健康的称呼,如“哥们儿”、“小妞”、“爷们儿”等,随时注意学习一些有关称呼的知识。

做到这些,相信每位小朋友都能成为说话得体、有知识、有教养的好学生。

第二课正确称呼自己

1.让学生认识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同的场合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教学设计出从“称呼”入手,让儿童从自己的不同的称呼中体验到自己在不同场合“我是谁”。

2.引导学生正确称呼自己。

课型:

活动课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友谊天长地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和着美妙的乐曲来拍手吧。

请仔细观察自己和小伙伴的双手,你发现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指纹印”的小游戏来验证一下。

(找4个学生到前面)现在你认真观察,想说点什么?

二.感知自我,增强自信。

活动一:

写一写,写出别人对“我”的称呼

师:

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快乐,你们知道我叫黄老师以外,别人还叫我什么吗?

想知道吗?

有一个条件,你们也要告诉我别人对你的其他的称呼,我才告诉你们。

你们说那么多,我都记不住了,你们可以把你别人对你所有的称呼写下来吗?

那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称呼多?

活动二:

说一说我的称呼有哪些?

什么时候称呼,谁在称呼?

同学们都把自己的称呼写出来了,想知道老师有哪些称呼吗?

我的称呼有那么多,你们该叫我什么?

哦,那我的妈妈为什么不叫我贺老师。

我究竟是谁?

人只有一个称呼行吗?

为什么?

为什么称呼会变了?

这叫角色不同,我们所处的角色不一样,我们的称呼不一样,我们该做的事情也不一样了。

我是妈妈的时候我应该怎样做?

我是妈妈的孩子我要怎样做?

我们是你们的老师我要怎样做?

你们写了那么多的称呼,谁来告诉大家你的称呼哪些?

师;

请你们把现在我应该称呼你们的那一个划出来,并大声告诉我。

为什么选这一个?

称呼你这个时候,你想到了自己是学生,你应该怎样做?

除了自己的姓名以外,别人对你用得最多的称呼是哪个?

请把它划出来。

谁告诉大家另一用得最多的称呼是什么?

谁称呼你

这时候你是谁?

谁在叫你?

你应该怎样做?

谁叫你的?

你要怎样做。

我们还有许多的称呼没有说完,大家相互说一说,这时候你是谁?

你应该怎样做。

活动三:

议一议,从称呼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有不同的称呼,从自己的称呼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的称呼多,说明我们的角色多,我们给自己的称呼分类,看看我们得主要角色是哪些?

首先说说,你打算怎样分呢

学生给自己的称呼分类。

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称呼主要分为哪些?

大家的称呼大部分分为三类;

家里、学校、还有其他地方的称呼。

说明我们现在角色主要是哪些?

对,我们是一个小学生、一个乖小孩,还是社会上的一个小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做?

用一句话说“你是谁”

我们不仅是学生,还是“小帮手”“还是”小伙伴“”小公民“、小主人、小卫士”面对那么多的称呼角色,你想到什么?

大家从称呼中明白了一个人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我们现在要做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孩子,一个好的公民。

三.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填一填

第三课我爱爸爸妈妈

  1.了解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知

  2.明白与父母相处的礼节

  3.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明白与父母相处的礼节

  1.同学们,谁能说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

  2、同学们,在你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对你怎么样?

  3、同学们,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怎样长到这么大的吗?

  学生讨论着回答问题。

  过渡语:

好,刚才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爸爸妈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你们都做过哪些事情?

哪件最让你感动?

二、真情流露:

讲一件父母爱你、让你感动的事

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小结:

父母爱我们的差不多,不爱我们的有两点不同意见,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你们的行为。

噢,这个问题比较点型,这样吧!

现在我们采取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认为不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左边,你们是反方,认为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右边,你们是正方。

我(教师)是主持人。

三、说一说:

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你最想对他们说句什么话?

  学生讨论回答。

四、议一议:

与父母相处应注意哪些礼节礼貌?

播放录音故事:

《看谁做得好》。

看看是不是和我们同学做得一样好。

瞧,故事里做到的,同学们也都做到了。

在家里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

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

出门时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要叫爸爸妈妈;

 吃东西时要先想到父母。

 五、做一做:

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游戏:

从今天以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那就是每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能始终坚持不懈地同学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板书:

六、听故事

1.毛泽东孝敬杨老太太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杨开慧烈士的胞兄杨开智将母亲杨老太太的情况电毛泽东。

毛泽东欣慰不已,当即回电致意。

8月10日,他写信给杨开智:

“来函已悉。

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

岸英、岸青均在北京。

岸青尚在学习。

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念外祖母。

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

  9月,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回湘省亲,毛泽东即托朱仲丽给杨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同时附有一封信:

“杨老太太:

你们好吧?

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

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皮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

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朱仲丽看望杨老太太时,转达了毛泽东的一个口信。

她对杨老太太说:

“主席想接您去北京,由他亲自照顾您老。

  1950年5月,杨老太太八十大寿,毛泽东提前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给外婆拜寿,并由毛岸英亲自转交了一封亲笔信。

  1951年,毛泽东又派次子毛岸青回湘,探望外婆及亲友。

  全国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按月给杨老太太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一直到老人去世。

  1960年杨老太太九十寿庆,毛泽东听说杨开慧堂妹杨开英要回家乡,便给杨开英写信,并交钱给她,嘱其代购礼物贺寿。

1962年春,毛泽东又叫毛岸青、邵华夫妇回湖南看望外婆,并为母亲祭扫陵墓。

毛岸青、邵华双双回到长沙,带去了其父亲对亲人的问候。

  1962年11月,杨老太太在长沙谢世。

噩耗传来,毛泽东十分悲痛,随即发出吊唁函,以表哀悼,并寄上500元,作为杨老太太的安葬费。

  他给后人作出了表率,无论当多大的官,孝敬长辈是共产党人推崇的一种美德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在他当政时期,作为国家的一把手,没有什么事他做不了,但是,他大公无私,连带钱给岳母都是让亲戚帮带,从不动用公权力,实在是令人敬佩,值得现在的官员学习。

2陈毅探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

“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

“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

“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第四课好哥哥好姐姐

  1.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比自己幼小的小朋友

  2.增强学生做好哥哥好姐姐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懂得如何关心幼小

同学们,我们现在上四年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