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805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历程研讨Word下载.docx

即使物质再贫困,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爱情的坚定执著和信心。

1995年,冯小刚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在影片时里,我们看到了最简单最单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情爱。

在电影里,苏凯只是个个体司机,林格格却是个美丽的空姐,林格格能摒弃两人之间地位身份的悬殊和他相爱,足见她在情感选择的倾向上所取的是苏凯的真诚善良。

格格的好友杨艳最后爱上了的也是苏凯的坚强和心地善良,苏凯是在杨艳的安慰与鼓励下含笑离开人世的。

格格一家和杨艳一家最后是在苏凯留下的小木屋中过着幸福的生活。

那个时代,金钱、门第、美貌、地位、身份、家庭等这些外在因素,在男女爱情的选择上几乎没占任何主导地位,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爱人的品质,夫妻的素质。

而这些东西随着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的发展,却越来越多地左右着人们对感情的选择。

  1998年的《不见不散》是一部喜剧风格的爱情故事片,故事中无论是主人公所处的尴尬境遇,还是对于善良和真情的渴望,都会引起人们心灵间的共鸣。

里面的刘元虽然是一个在美国混迹了十多年的老江湖,却依然保存着他的善良可爱和乐观,还是相信爱情,并憧憬着一段关于爱情的美好未来。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开始急剧转型。

各种各样的文化意识形态下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一下子涌入了人们的视野。

曾经单一的狭小的文化精神圈子,被不期然地打碎了。

传统伦理道德和情感价值取向逐渐地丧失了它在精神领域里的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瞬间呈现出令人茫然失措的迷乱色彩。

  在冯小刚2000年导演的《一声叹息》里,中年男子梁亚洲不自觉地陷入了婚外情中,当事情被妻子宋晓英知道后,第一句话就是:

“咱们离婚吧!

”同时问他:

“你爱她吗?

那你爱我吗?

”梁亚洲很诚实地说:

“我对你们娘俩是另外一种感情,晚上睡觉吧,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什么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那跟锯我的手一样,疼!

你们娘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爱着的人,两边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

影片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

婚外恋给当事人的不仅是迷惘,而且在今后生活中会不时地给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此之前的1999年,冯小刚刚与前妻协议离婚,与现在的妻子徐帆在一起。

他在《娱乐现场》节目中表示:

自己不是东西,跟前妻离婚是自己喜新厌旧!

这种自我调侃以及这部电影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带着冯小刚本人对生活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很多中年人为追求婚姻幸福而离异的男女,面对新世界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无奈。

社会瞬息万变,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在大环境下也必然发生变化,物质日益丰富,变化多端的情感世界让人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选择的多样性反而导致了无从选择,渴望安定从此成为乌托邦。

  二、现代开放婚恋的失落和迷惘到

  对真实忠诚的传统婚恋的渴望和回归到底传统的伦理价值观有没有它某些现存的必要性,而始终充满诱惑又开放的新世界能不能给人们幸福感,对此,人们思索良久,仍不得其解。

这一时期,人们不得不徘徊和彷徨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

冯小刚在2003年的《手机》里出现了两组对比:

一边是乡村的一对夫妇牛三斤和吕桂花,历经一段情感纠葛后,传统的情感理念战胜了开放和丰富的现代情感的多变。

吕桂花最终回归了传统,回到了牛三斤的身边,过着踏实知足的生活。

而另一边城市里人们的婚姻情感却正徘徊在道德的边缘,严守一尴尬地迷失于和妻子、武月、沈雪的多重情感选择中难以抉择。

经历了一番周旋之后,严守一最终无所归,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处了。

这也许正表现了一类人最终的失落和茫然:

美丽新世界也不过如此而已,一切不过是虚妄。

知识分子阶层本身复杂的精神特征和取向决定了他们的不断犹疑和自新的矛盾精神状态,在没有找到情感和精神的支撑点之前,他们也就必然背负着沉重的苛责,处在不断地流浪过程中。

  我们这个时代正如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里所说,一切都是流动和转瞬即逝的,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人以安全感,人就像旅游者,始终处于漂泊的状态而毫无稳定的归属。

“我们居于的世界看起来具有碎片化、突变性和非逻辑性的特征。

在这样的世界中这样做很明智和谨慎:

不制定长期计划或长远投资;

不要同任何特定的地方、人群、事业有太紧密的联系,甚至不要过久地保持自己的某种形象,以免发现自己不仅不安定、四处漂泊而且根本没有精神支柱。

”到2008年的《非诚勿扰》里,这类人的流浪和茫然失措变成了21世纪的众生相。

  在2008年的《非诚勿扰》中,导演设计了海归秦奋的征婚环节,在这样的一场戏中,我们放眼望去,发现这个社会四处充塞着那些失去精神坐标和生命支点形神恍惚的人。

秦奋在相亲过程中,遭遇不同型号的剩女,她们各怀心思,各为着自己的目的而来,放纵流浪,随心所欲。

光怪陆离的各种社会现象巧妙地融进影片中,逢场作戏的人生态度在各色人等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面对这样一种碎片化、突变性和非逻辑性的现实,人们始终在追求自己的真爱,希望依靠爱的永恒来对抗现实中的飘浮不定。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最终很多爱情都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而且爱情的破碎让人生充满悲剧感。

在失落与绝望的气息中,人们绝望地发现,在追逐与满足的过程中,欲望过去后,失落与恐慌同在,剩下的是更为深刻巨大的空虚和无聊,婚姻成了一种虚无的外壳。

而其中的当事人已然早就处于一种完全“耗尽”的状态,一种自我身心肢解式的彻底零散化。

影片把希望与绝望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唏嘘感慨生活的真实与无奈。

在虚无的情感里,生命的无价值和无意义,让导演在《非诚勿扰》里设计了让梁笑笑万念俱灰之后的自杀,也就有理可缘了。

   如果说90年代的《不见不散》尚可见到爱情的忠诚与执著的光辉,那么2000年的《一声叹息》诉说的则是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困惑,当时间流转到新世纪后的《非诚勿扰》中时,人类越显渺小和卑微,在变化莫测的情感纠缠面前,人们的内心就只剩爱的无法把握和千回百转带来的迷茫和体验。

于是,究竟是回归传统情感文化还是随心所欲继续在迷茫中走向越来越无法把握的未来,成了当今文化界和思想界思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返璞归真是人类情感的终极目标

  在丰富和复杂的工业文明环境里,人们更深刻地体验到孤独感、流浪感和无归宿感带给人们的创伤。

物质文明的丰富始终都满足和替代不了作为人的精神情感的需求,物质生活越是优越,精神世界却越显贫瘠。

在这种情感趋势下都市人发现他们这一代人,其实是已经失去了精神家园或是没有家园可以寄托情感的一代。

冯小刚在他的影片中面对人类普遍的情感迷失和困惑,再次对情感归宿问题提出了严肃的质疑思考和没有终结的答案。

  在《非诚勿扰2》里,梁笑笑和秦奋的爱情纠缠已经不及李香山和秦奋和女儿的友情和亲情那样重要。

当梁笑笑和秦奋还在以试婚的方式继续流浪追逐时,而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李香山却在临死前醒悟了:

当爱情失去了激情和新鲜,变成了亲情之后,亲情才最重要。

这也才是人类情感的最终归宿。

导演意图通过淡化爱情告诉我们,在现代物质社会里,爱情和亲情、友情相比,远不如生活中这些真实情感让人踏实和让人安心。

更多的人开始回归自然,寻找祖先留下来的保持心灵安宁的财富。

于是,本还犹疑不决的梁笑笑终于安定下来了,同意了秦奋的求婚。

  但是他们最终能修成正果吗?

即使经历了千回百转,我们还能相信他们俩会在一起吗?

导演在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法言说的空间。

生活本身的不完美,困扰和阻难的存在,使得一切都还在未知和混沌之列。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人们仍难以获得幸福,幸福还是离得很遥远。

这就是生活。

现代人忙于追名逐利忙于消费释放,忙于结婚离婚忙于升职迁居。

只有在夜阑人静,喧嚣寂寞之时,才会去舔舐那孤独而疲惫的心灵。

也只有在那一刻人们才会醒悟:

生物本能的满足从来不能使人幸福,也不足以使人健全,人必须去面对自己的生存和存在,这是别无选择无法逃避的。

  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生命本原的叩问和对生存价值的探寻。

肖鹰先生在他的《形像与存在——审美时代的文化》一书中就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深刻的分析,他说道:

“如果说传统神话,即乡村(家园)神话是一种命运神话,那么现代神话,即都市文化就是一种情感的文化。

”渴望回归,而现实生活又无法让这种回归得以实现,于是就要创造这种神话。

回归生命本原和生存实质,生活才是人类返璞归真的终极目标!

当道德、真理、爱情、理想、情欲全都变得暧昧不明模棱两可之时,唯有生命和生存才是回答一切的惟一标准答案。

  审视冯小刚的这一类电影,我们会发现他的电影正好把当代中国人的情感文化变迁表现了出来,艺术地再现了当代中国人情感归宿的寻找历程。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感文化变迁中,我们看到当代中国人婚姻情爱价值观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再从现代的失落到传统回归的变化过程。

因此,他的这一类电影折射出了当代中国人情感的曲折经历,表现出情感归宿的寻找这一永恒话题,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复杂性和发展演变过程的外化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英]齐格蒙特·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

三联出版社,2002.

  [2][英]阿雷德.精神生活[M].出版社,1981.

  [3]肖鹰.形像与存在——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M].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6.

  [4]陈宇.《非诚勿扰2》——折中主义的胜利[J].电影艺术,2011(01).

  [5]余灵.一部关于爱和生命的自白——评析《非诚勿扰2》[J].小说评论,2011(02).

  [6]陈洋.饱含深情的时代小人物——浅析冯小刚电影中的人文关怀[J].大众文艺,2010(22).

  [作者简介]李新(1971—),女,重庆人,文学硕士,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现当代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