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655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八大历史观主观题考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

第一:

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

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殖民扩张与争霸。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工业革命。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

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1.文明的差异:

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

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3.文明的融合:

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

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三、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

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

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

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例1】近代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

中国近代化为例

(1)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近代化的内容: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近代化的启动阶段(1840~1895年)

第二阶段:

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895~1915年)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深化阶段(1915~1927年)

第四阶段:

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第五阶段:

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

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1】“社会史观”下的历史复习:

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例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

第一次: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

1911年,辛亥革命后:

第三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四次: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五、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六、唯物史观

1.主要含义: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

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

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

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肯定。

F.原因和结果

(1)一因多果:

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例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科学技术的落后;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