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642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考题试解:

_________

试解答案:

____C____

【解析】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故A、B、D三项错误。

选C项。

考向二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2.(2014·

高考江苏单科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____A____

【解析】 据题干“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信息,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选A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B项错误;

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C项错误;

题中材料并未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D项错误。

[主干提炼]

1.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治制度的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

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等领导人发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趁机兴风作浪,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

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

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①香港、澳门的回归:

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两岸关系的发展:

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两岸实现“三通”。

[重难拓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体现了国家的性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个中国是基础。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1.(视角: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

A.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各项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

2.(视角: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选C。

从表格的内容来看,在1947年到1997年的50年间,我国的地方管理政策进行了多次创新,基本适应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的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的管理理念。

所以应选C。

3.(视角:

两岸关系的发展)1986年3月,国民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

这表明台湾当局(  )

A.对大陆仍怀有敌意

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

D.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

材料体现不出对大陆仍怀有敌意,故A项错误;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国民党推行的“政治革新”只涉及民间方面,并未涉及接受“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

“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表明是有条件开放,故C项正确;

两岸交往是逐步放开,是双向的,单纯理解为“自信”失之偏颇,故D项错误。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向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2016·

高考课标全国Ⅰ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____B____

【解析】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改善了关系,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才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故C项错误。

1.新中国建立初期

(1)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2)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成就: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条件:

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②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③意义: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于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③发展:

1978年12月中美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

(1)政策:

不结盟、对外开放。

(2)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创设良好环境。

(3)活动: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四大角度解读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

(1)根本原因:

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

(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

2.现代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成因、目的

特征

成因

目的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1)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

(3)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

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

加强国防安全

20世纪

50年代

中期至

60年代末

“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

(1)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而独立

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

70年代20世纪

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

(1)美苏争霸,美趋守势

(2)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3)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

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等

20世纪80年代后

不结盟、对外开放

(1)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新中国的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