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0539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6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细菌的基本结构、四种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质粒的组成及功能。

L型细菌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和基本条件、细菌生长繁殖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

噬菌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噬菌体的实际意义。

熟悉微生物变异的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熟悉细菌变异的机制。

3、细细生长人的繁殖条件、生长繁殖的规律及意义。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板书和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

细菌生长繁殖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培养基的种类。

细菌在各类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落及其意义,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

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和前噬菌体的概念。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

一、新课导入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时间:

一、细菌大小:

计量单位是微米(μm)

二、细菌形态:

球形、杆形、螺形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表位,可以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2、细胞壁的成分与结构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有其特殊组分。

  

(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成分与结构:

肽聚糖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磷壁酸:

包括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青霉素可作用于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连接处,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而杀伤细菌;

溶菌酶可作用于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上,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成分与结构

肽聚糖聚糖骨架

外膜:

脂蛋白、脂多糖、脂质双层

3、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4、两类细菌的差别及其与细胞壁的关系:

细菌壁成分与结构的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致病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二)细胞膜  

  (三)细胞质

 

(1)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质粒: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独立自行复制、可传递给另一细菌 

(3)胞质颗粒:

异染颗粒

 (四)核质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多肽的多聚物。

不易着色。

  荚膜的功能:

  

(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抗吞噬作用;

粘附作用;

抗对菌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细菌的鉴别与分型

(3)保护细菌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

 

(二)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成分:

鞭毛蛋白,具有高度的抗原性,称为鞭毛(H)抗原。

功能:

细菌的运动器官   

   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可用以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

(三)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

  普通菌毛 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

       细菌的粘附结构,和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 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一个菌只有1~4根。

      性菌毛由F质粒编码,故性菌毛又称F菌毛。

      可通过接合传递遗传物质 

(四)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而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芽胞。

 1)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和梭菌属。

 2)芽胞带有完整的核质与酶系统等,因此具备细菌的全部生命活性。

3)一个菌体(繁殖体)只能形成一个芽胞;

所以说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而不是细菌的繁殖器官。

 4)抵抗力强:

细菌的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因此在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带电现象

2、表面积

3、半透性质

4、渗透压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1、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生长因子(少数细菌)

2、酸碱度:

PH值一般为7.2~7.6

3、温度:

一般为37℃

4、气体:

O2、CO2

专性需氧菌 如:

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微需氧菌如:

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专性厌氧菌如:

破伤风梭菌

(二)细菌繁殖的方式和速度:

1、细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二分裂

2、细菌的繁殖速度:

较快

3、细菌的繁殖规律

生长曲线

(1)迟缓期:

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

(2)对数期:

细菌快速增殖,大小、形态、染色性、生理活动典型、对外因作用敏感。

(3)稳定期:

细菌繁殖数与残废数趋于平衡;

细菌产生的产物出现并集积,芽胞多在此期形成。

(4)衰亡期:

死菌数迅速超过活菌数。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菌。

在培养后的8~18小时。

第二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10分钟、展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并作简单介绍

、展示生长现象图片要求学生作简单了解,详细内容在实验课中完成。

1、培养基的定义:

2、培养基的种类: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固体培养基中:

菌落、菌苔

   液体培养基中:

混浊、沉淀、菌膜

   半固体培养基中:

沿穿刺线长、沿穿刺线呈扩散生长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5分钟、举例讲解)

(一)在医学中的应用

1.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2.细菌学的研究细菌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和耐药性等

 3.生物制品的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免疫血清及供诊断用的菌液、抗血清等。

4.细菌毒力分析与细菌学指标的检测  

(二)其他方面的应用

1、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

2、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生产胰岛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

课程小结:

(5分钟)新课导入

(40分钟)细菌结构

(40分钟)细菌培养

(5分钟)课程小结

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

细菌的基本结构

课后总结分析:

第3次课学时3

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对象。

日光与紫外线的杀菌机理与实际应用。

影响消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熟悉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杀菌机制。

滤过除菌。

3、了解其他杀菌与抑菌法。

4、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其基本成分为DNA。

细菌变异的机制(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基本方式: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及实例)

5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和形成细菌生物膜)、毒素(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致病作用及比较)。

掌握感染的类型(包括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6熟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抗菌物质)和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机制。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

热力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对象。

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杀菌机制。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1)焚烧:

用火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破坏性大,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

直接用火焰灭菌,适用于实验室的金属器械(镊、剪、接种环等)、玻璃试管口和瓶口等的灭菌;

(3)干烤:

加热至160℃~170℃维持2小时,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

2、湿热灭菌法

(1)巴氏消毒法:

加热61.1℃~62.8℃30分钟,或者72℃15秒,可用于乳制品消毒。

(2)煮沸法:

煮沸5~10分钟,杀死细菌繁殖体,用于一般手术器械、饮水的消毒,

(3)流通蒸汽消毒法

(4)间歇灭菌适用于不耐高热的含糖或牛奶的培养基。

(5)高压蒸汽灭菌法:

103.4KPa(15磅)、121.3℃维持久15~30分钟,可达到杀死繁殖体和芽胞菌的目的。

适用于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玻璃容器及注射器、敷料等物品的灭菌。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1、日光与紫外线:

紫外线的波长在200-300nm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因其正好与DNA的吸收光谱一致。

原理:

紫外线主要作用于核酸,使核酸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成二聚体,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轻者变异、重者死亡。

特点:

紫外线的穿透力极弱。

故一般只用于空间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

包括X射线和γ射线,可产生游离基,破坏DNA,从而杀死细菌,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或食品消毒且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三)滤过除菌法:

机械除菌;

用于不耐高温的血清、抗生素、药物等到的除菌。

(四)超声波杀菌法:

可裂解细菌。

原理:

空化作用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1、促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2、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