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9550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文档格式.docx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整车线束的布置原则以及降噪处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M1类汽车整车线束布置。

2、整车线束布置环境划分

2.1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干湿区划分,可分为:

干区、湿区。

2.2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温度区划分,可分为:

高温区、低温区。

2.3一般整车线束布置区域呈复合特征,整车布置区域一般可分为:

高温湿区、低温干区、低温湿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

图1

3、整车线束基本构成

3.1、车用线束组成

车用线束由接插件、电线、胶带、固定卡、线束保护套(如:

护线盒、橡胶波纹管等)等部件组成,线束包含一条主线束和多条分支线束,成枝状分布,如图1所示。

4

5

3

2

1

图2

1—接插件2—固定卡3—橡胶波纹管及堵盖4—护线盒5—电线

3.2、整车线束基本组成

图3

整车主线束一般按照线束所处的位置,如发动机舱、驾驶舱、底盘、顶蓬、车门、行李箱等位置将线束大致划分为:

线束分类

线束组成

车头线束

发动机舱线束、前灯线束、转向灯线束、发动机线束、喷油油轨线束、换档机构线束、发动机接地线束、起动电机电源线线束、蓄电池接地线线束、发电机线束

车身线束

仪表台板线束、空调线束、安全气囊线束、地板线束、顶蓬线束

车尾线束

行李箱线束、尾灯线束、倒车雷达线束

门线束

左前门线束、右前门线束、左后门线束、右后门线束、背门线束

4、整车线束布置要求

4.1、整车线束布置外观要求

4.1.1、机舱线束要尽量布置到看不到的地方,线束颜色尽量采用不显眼的颜色并与周围环境颜色融合。

4.1.2、机舱线束尽量成束布置(集合配线),在不能成束布置时,多线束走线时尽量平行走线,线束间的间隙应均匀,尽量不走斜线,避免空中飞线。

4.1.3、车内线束必须有效隐藏,不能有任何可见线束。

4.2、整车线束布置总体要求

4.2.1、线束布置对本体特征要求

序号

线束特征

布置要求

线束干线长度

>=100mm,且为10的倍数

线束保护套长度

线束支线长度

>=30mm

线束接点与支点间距

>=50mm

线束绝缘套长度

>=20mm

6

线束弯曲半径

大于等于线束半径的1.5倍

4.2.2、线束布置一般要求

4.2.2.1、尽量避免线束通过法兰边、翻边、金属过孔或者尖锐物旁边,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4.2.2.2、尽量避免线束与运动部件捆扎在一起布置,如无法避免时必须保留运动余量,余量长度为:

部件运动行程+20mm。

4.2.2.3、线束在弯角处避免拉得过紧,应留有弯曲余量。

4.2.2.4、线束尽量避免裸露在车外,如无法避免必须采用物理保护。

4.2.3、线束接插件布置要求

4.2.3.1、接插件应布置在易拆卸的位置。

4.2.3.2、接插件尽量布置在泥水或者沙石飞溅不到的地方,且尽量采用水平布置方式,避免垂直布置,以提高接插件防水效果。

4.2.3.3、接插件必须进行固定。

4.2.3.4、连接有相对运动的接插件线束余量为:

运动行程+25mm,且将接插件旁的线束有效进行固定,如下(图4):

图4

4.2.4、线束布置对温度的要求:

机舱线束需布置在温度低于120℃的区域,其余线束需布置在温度低于80℃的区域。

线束布置需远离已知的高温高热区(如:

排气管,废气再循环管,和其他“热点”,温度大于300º

F或149℃),安全距离大于250mm。

4.2.5、线束布置对防水(整车防水区域及等级划分见附表1)的要求:

线束或者接插件尽量布置在低湿区,布在高湿区的线束或者接插件需做好防水处理。

4.2.6、线束布置接地要求

4.2.6.1、地点远离污染源、腐蚀源、高温区、易潮湿区。

4.2.6.2、接地点应尽量选择在车身大件上,要求车身接地件本身接地性良好,禁止在车身支架和运动结构上接地(接地点布置及分配图如附件2)。

4.2.6.3、接地间距要求:

干净电流与脏电流接地间距

>100mm

干净电流与信号电流接地间距

>100mm

干净电流与其他电器接地距离

>300mm

脏电流与其他电器接地距离

搭铁线束长度

100mm~200mm

4.2.6.4、没有特殊要求的电器部件选择就近搭铁。

4.2.6.5、避免接地位置靠近汽车的油箱或供油线路。

4.2.6.6、尽量避免传感器与控制器共地线。

4.2.6.7、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须选用电池负极接地。

4.2.6.8、执行器感性负载单独接地。

4.2.6.9、电子模块和它们的电线(与点火无关)搭铁不应该布置或铺设在点火模块、线圈塔和次级点火电线的100mm之内。

4.2.6.10、接地位置必须便于安装、维护和检查。

4.2.7、线束与周边零件间隙要求。

4.2.7.1、线束布置一般间隙要求:

1)线束与运动部件间隙大于25mm。

2)线束与固定部件间隙大于15mm。

3)线束与一端固定一端运动的部件间歇大于20mm。

4.2.7.2、线束布置特殊间隙要求:

1)线束与油管的间隙必须大于25mm,尽量布置在远离油管的位置。

2)线束与手刹安装的锋利边缘间隙大于25mm,与手刹移动部分间隙为35mm。

3)线束与板筋焊点或者焊缝间歇大于15mm。

4)电子模块相连接的电线,不应该布置在启动电机或启动电机电线的100mm范围内。

启动电机电线应该布置在距离所有VRS(可变磁阻传感器)和电线(例:

电容式点火放电)至少250mm的地方。

5)易受AC(交流)磁场影响的部件和电路不能布置交流发电机B+电线的100mm范围内。

6)线束于电池盒间歇要求大于25mm(不包括连接到电池本身的线束)。

4.2.8、电池兼容对布置的要求

4.2.8.1、干扰源和干扰源线束应远离敏感装置,敏感装置线束须单独布置,如果在必须靠近时应该尽可能的将两者(几何形状)垂直交叉布置。

4.2.8.2、线束布置时,应尽可能紧贴金属车身布置,尽量避免悬空布置,以减少干扰和对外辐射。

4.2.8.3、非敏感装置又非干扰源的设备可布置在敏感装置和干扰源中间构成去耦屏障。

4.2.8.4、应尽可能降低干扰源和敏感装置的电路回路面积和线束长度——这是整车线束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

而在汽车线束中线束的长度一般已经选择的比较合适,这就要求缩小回路中两根导线的距离,即要求回路的两根导线并行布置,缩小平行距离,缩小回路面积,降低辐射,增强抗干扰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

4.2.8.5、线束布置不能有过剩的长度,如果不能避免,长度过剩的线束不能反布置回去,更不能如(图5)盘绕成圈。

图5

而应如(图6)下处理过剩线束

图6

5、线束固定原则

5.1、线束的固定点间距一般在100~300mm之间。

5.2、线束的固定需平整时,可用胶带粘贴,间距一般在100~350mm之间。

胶带面积根据线束直径选取,但不得小于40×

60mm。

5.3、线束上两固定点间的线束不应拉的过紧,应保持自由伸张状态。

6、线束的装配性与维修性

6.1、线束布置应以易装配、易操作的空间。

6.2、仪表台板贯通处(通过前壁板)的装配性,需要考虑贯通处的弯曲和集合限度。

6.3、如果电器部件是先接接插件,安装线束后,再安装该电器部件,那么要考虑线束的安装工艺长度,安装工艺长度一般保持在150~200mm。

在线束布置时要考虑线束安装工艺长度的布置空间。

7、降噪要求

7.1、线束、接插件在有可能与其他部件接触、撞击时,采用布基胶带或海绵包扎以降低噪音。

7.2、仪表台线束主要采用绒布胶带、海绵包扎。

7.3门线束主要采用绒布胶带、海绵包扎。

7.4对噪音要求高的场所,采用降噪线卡。

表1:

表2:

全车搭铁点的布置图,以及搭铁点的分配(参考)

搭铁点

搭铁点所包含元件

1、右大灯搭铁点(功率搭铁)

大灯搭铁点、右大灯、右转向灯、侧右转向灯、右小灯、右前雾灯、

电喇叭或气喇叭

2、左大灯搭铁点(功率搭铁)

大灯搭铁点、左大灯、左转向灯、左侧标志灯、左小灯、左前雾灯、

空调压缩机电磁离合器、前大灯洗涤马达、冷却风扇单元

3、发动机地(功率搭铁)

4、电瓶负极地(PCM地/BJB地)

PCM地、PCM、发动机传感器和阀、TCM、发动机舱中控盒、继电器线圈、制动液位开关、洗涤液低开关、引擎开关

5、发动机地(功率搭铁)电瓶负极

6、ABS地

ABS模块

7、右前壁板搭铁点

前壁板地、前雨刮电机、加热洗涤喷射泵、燃油加热单元

8、EPAS地

EPAS模块

9、EMC地

10、A柱电子地

电子(I/P线束连接模块、连接点S12、仪表板中控盒电子地、仪表指示灯、告警开关、大灯灯光水平模块、转向灯开关、雨刮/洗涤开关、辅助停车模块、空调线路板/EATC模块、电喇叭开关/(时钟弹簧)、小灯开关及指示灯、TCS开关及指示灯、辅助停车开关及指示灯、方向盘开关指示灯、加热器面板指示灯、数据线控制器

11、A柱收放机地

12、X横梁收放机地

13、A柱功率地1

连接点S6、仪表板中控盒功率地、点烟器及照明灯、数据线控制器、暖风开关或电机、PTC加热器地

14、A柱功率地2

顶棚地、顶灯、阅读灯、化装镜、内部扫描、雨量传感器、电动后视镜

15、右前摇机开关板地(功率地)

右门地、右前及后电动车窗开关、右后视镜加热、右电动后视镜调节开关、右前门模块、右后门模块、右座椅加热、电动座椅电机

16、左前摇机开关板地(功率地)

左门地、左前及后电动车窗开关、左后视镜加热、左电动后视镜调节开关、左前门模块、左后门模块、左座椅加热、左电动座椅电机

17、右后灯地

右后组合灯

18、左后车轮罩地(功率地)

左后门结合处S16、背门电机、背门开启开关、放到开关、牌照灯、高位制动灯、后窗加热、后雨刮电机

左后组合灯

19、右后车轮罩地(功率地)

油泵电机

燃油加热器泵电机

20、安全气囊地

ARS模块

21、右后座椅支架地(电子地)

右前门模块、右后们模块、左座椅重量传感器、变速杆档位单元、设置开关、右前后门开开关、右座椅安全带开关

22、左后座椅支架地(电子地)

左前门模块、左后门模块、左座椅重量传感器、设置开关、左前后门开开关、左座椅安全带开关、辅助停车模块

23、右HWS地(功率地)

挡风玻璃右加热

24、左HWS地(功率地)

挡风玻璃左加热、天窗动力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