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137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

破题: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的内涵: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2、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

互动性,相互渗透。

导入:

古代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什么?

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1.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的。

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路线图》

丝绸之路(theSilkRoad;

theSilk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插图《丝绸之路线路图》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丝绸之路的用途与作用

(1)用途:

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

(2)作用:

不但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于东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

(1)全盛的原因

问题:

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是什么?

插图《唐朝疆域图》

A.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使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

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设立,治所原先在西州今吐鲁番,后迁只龟兹)与北庭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属于安西都护府。

后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使得唐朝丝绸之路交通更加安全畅通。

B.唐朝的强盛吸引世界各国的目光

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

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C.唐朝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对外政策开明,对“远夷”不歧视。

唐太宗认为自己对华夷是一视同仁的。

这种开明的对外政策,不仅在唐朝有少数民族官员,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官员。

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

唐朝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最高,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而采取“开放”政策。

这是积极主动的文化政策,它采纳、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

唐朝坚信“盛世无忌”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巨大功能,而毫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

即使如博大精深、徒众广多的佛教,在中华文化的改造下,也中国化了。

(2)全盛的表现

A.亚洲各国商人、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的重要媒体。

(插图《唐朝丝绸之路的繁盛》)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

其中,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体。

(插图《粟特人》)

粟特人原居住在葱岭西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区,曾形成康、安、米、曹、石、何等九姓国家,史称“昭武九姓”,这些国家位居亚洲腹地的中心,当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枢纽,乃是丝绸——黄金贸易的最大转运站,诸国因之致富。

粟特人以善经商闻名,多豪商大贾,操印欧系东伊兰语。

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内容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王、玛瑙、珍珠等,因此,粟特人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

B.东西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方传播。

西方的物品(如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和葡萄酒等)、音乐、舞蹈(插图《胡旋舞》)、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

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唐都长安成为沟通东西的典范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城里居住着70多个国人士,数量众多。

鸿胪寺用于接待各国使团,许多国家使团颇具规模。

长安的国子监前后接纳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平时在学的常有200多人。

长安城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西市周围居住着大批西域胡商,在波斯人开设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揽顾客的情景,极为繁荣热闹。

当时李白、王绩(五斗先生)等著名诗人经常光顾胡商的酒肆,李白曾留下“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诗句。

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长安又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路,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西方文化东来:

汉朝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

唐朝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二)东亚文化圈

唐朝与东邻的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

《唐朝对外交通图》

唐朝与新罗、日本的交通路线。

陆路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条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

二是由楚州(今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达日本;

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1.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1)互遣使节,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2)新罗广泛吸收唐文化精髓:

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

插图《景福宫》、《韩国的故宫——昌德宫》、《韩国第一国宝——崇礼门》

插图《古朝鲜地图》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鼎立,三国都同唐朝往来。

唐太宗晚年亦攻打高丽。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总章元年(668年)灭高丽。

以后,唐退出朝鲜半岛,新罗于上元二年(675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后,与唐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互派使节。

新罗与唐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

当时来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

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他们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

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前后总计2000多。

经归国留学生的传播,唐朝文化为新罗广泛吸取。

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

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尚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

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

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

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

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

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

雕板印刷术传入新罗。

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

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

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十多次);

(2)留学生和学问僧(每次多达五六百);

(3)日本全方位吸收、融合唐文化:

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制度;

宗教思想;

文学、天文、历法、各类生产技术等科学;

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

插图《日本地图》

日本民族这个民族求变意识比较强,一旦意识到落后,就会认真学习先进文化,以提升自己国家的综合国力。

当时日本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留学生、学问僧来唐学习,结交中国朋友,他们居留唐朝,有的达三五十年,他们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刻、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社会生活。

日本留学生中最知名的是吉备真备、阿沛仲麻吕,学问僧最知名的是空海。

吉备真备回国后,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不仅将佛教密宗带回日本,而且用汉字草体偏旁创造了“平假名”,使日本文化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阿部仲麻吕开元初入唐,时年20岁,在唐朝名晁衡。

他潜心研究唐朝文化,后在唐为官,先后任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

他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交往甚密。

天宝十二载(753年)回国,途中遇风险,船只漂到越南,误传淹死,李白写了《哭晁卿衡》的悼诗: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表达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晁衡回到长安,继续任职,直到大历五年(770年)病逝长安。

插图《鉴真和尚》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造诣很深,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他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东渡日本传法,经六次努力,历尽艰险,终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到达日本,时年近七旬,双目失明。

他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

插图《唐招提寺》日本现存唐招提寺,便是鉴真主持修建的。

他留日本10年,死后葬在招提寺。

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两国人民的崇敬。

唐文化大量传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政治方面:

日本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年,唐贞观十九年)进行“大化革新”,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司和郡司。

根据《唐律》内容制定了《大宝律令》。

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

这些仿唐改革,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

在京都设立大学,分明经、纪传、明法、书、算等科,学习内容和学校制度与唐相仿。

在典药寮分设医、针、按摩等科。

阴阳寮设阴阳、历法、天文等科。

各科有博士、助教进行讲授。

各科学习内容基本和唐制相仿。

在8世纪以前,日本一直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吉备真备、空海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文的词汇、文法也受到汉语影响。

唐朝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士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如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尤为日本人士所喜爱。

日本人士对汉诗、文也有很高的造诣。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也传入日本。

科学技术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