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农政策心得体会docWord下载.docx
《学习三农政策心得体会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三农政策心得体会doc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两会的提案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历届“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两会”期间,一个个事关三农的话题,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中再度升温。
据了解,本次两会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86件,其中涉及农、林、水等“三农”方面的议案12件,代表署名的涉农建议10余件。
在被确定为今年的6条重点建议中,有2条为涉农
建议。
其中一条是多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议案》。
代表们认为:
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学习三农政策心得体会)为此,代表们建议:
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作为保障,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农业科技项目、农技人员科技创新、社会力量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及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
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增加工作经费,将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工资、社会保障和农技推广机构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增加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投入,切实加强高素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建立农业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增加农村科技人才开发投入,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
这对于我们农业类学生来说是件好事,更是个触动。
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并把课本上、实验室里的知识与农业的实际相结合。
做到能与基层农民紧密相连,紧跟党和国家的政策走,用党员的要以来严格要求自己。
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一名合格的党员。
篇二:
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其中乡镇财政改革关系着农民负担、城乡差距、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等诸多问题,于是很有必要研究乡镇财政改革。
历经多年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财政虽然已经逐渐趋于规范,但是仍有不少缺陷,如何进行下一步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难题,科学发展观为乡镇财政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一、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1983年前后,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撤社建乡”,乡镇政府正式成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
为了保证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行,乡镇财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毫无疑问,乡镇财政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完善乡村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国家的五级政府中,乡镇政府是最靠近农民的一级政府,乡镇财政是最靠近农民的一级财政。
这些都决定了乡镇财政为农民服务具有天然的优势。
党和中央的惠农支农政策大都要求乡镇政府来执行和配合,惠农支农资金也要由乡镇财政经管。
可以说,没有乡镇财政我们的农村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也不会提高得如此之快。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制度、认识和理论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乡镇财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据调查,近些年乡镇财政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预算内收入呈现任务型收入机制的特征。
任务型收入机制是指乡镇辖区域内国税、地税任务完成情况同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直接挂钩,国税、地税不能完成的乡镇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国税、地税完成情况一般是“一票否决”的指标。
也就是说,没有完成国税、地税的乡镇干部不能得到升职的机会。
于是预算内收入呈现出任务型收入机制的特征,使得乡镇税收呈现出刚性增长的趋势,即税收总量只能增、不能减。
第二,乡镇财政预算内支出呈现出吃饭型支出机制的特征。
吃饭型支出机制是指乡镇干部工资支出与办公经费支出常年占据预算内支出的大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吃饭财政”。
第三,转移支付制度仍不规范。
针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大都由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专项转移支付大都要求乡镇财政提供配套资金,而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申请不到足够的专项转移支付,从而加大了同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财力差距。
第四,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大幅度减少。
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资金管理逐渐走上正轨,乡镇体制外乱收费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但是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融资主要依靠体制外收费,于是农业税免征后,农村公共产品出现短缺。
二、科学发展观为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关于发展的实质、目标与要求的经典论述。
邓小平曾指出:
发展就是硬道理。
但是由于当时发展经济学理论中gdp发展观占据着主流地位,所以基层干部职工普遍存在着“gdp增长即发展”、“税收增长即发展”的观念。
诚然,这种观念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乡镇财政也出现了上述“任务型收入机制”、“吃饭型支出机制”等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弥补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不足,纠正了传统的gdp发展观的错误,并吸取了可持续发展观等各种发展观中的合理因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则更加明确提出:
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所以科学发展观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
第二,全面性;
第三,协调性;
第四,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是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作为经济发展全局中的一个小问题———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当然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科学发展观从四个方面为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人为本”方面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乡镇财政的职能是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其服务对象是农民,所以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应该是乡镇财政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农民现在急需的公共产品是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网络、乡村道路的建设与维护、大量的水利浇灌设施等。
但是免征农业税后,一些主要依靠农业税的乡镇财政大都资金匮乏,无力提供这些公共产品,造成上述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大量减少。
并且在税收任务作为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
首要指标后,乡镇财政收入呈现出“任务型收入机制”特征,使得乡镇财政逐渐演化成税务部门的补税机构,于是乡镇财政的服务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偏差,税务机关和上级政府逐渐成为了乡镇财政的首要服务对象,而农民则在乡镇财政服务对象的名单中退居次席。
“以人为本”要求乡镇财政改变这种服务对象偏差的状况
(二)“全面性”方面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就是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但是,现行乡镇财政体制中,上级政府把税收完成情况同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直接挂钩,使得乡镇干部过度关心税收增长。
“吃饭型支出机制”则占用了大量财政资金,体制外收费的取消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也大大阻塞了公益事业的筹资渠道。
并且创办公益事业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收效时限也较长,耗费乡镇干部的精力也较多,所以乡镇干部对创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较低。
于是,乡镇财政支出中公益事业支出所占比重较小,从而形成了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问题。
“全面性”要求乡镇财政打破“任务型收入机制”,解决“吃饭财政”问题,加大公益事业支出,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
(三)“协调性”方面的要求。
协调,即和谐,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环节相协调〔1〕。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要求缩小不同地区的财力差距,这就需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
但是,近些年针对乡镇的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占据绝大部分,如前所述,专项转移支付一般要求乡镇财政拨付一定的配套资金,能够拨付的配套资金越多,乡镇财政可以申请到的专项转移支付也就越多。
而那些财力较小,甚至无力拨付配套资金的乡镇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当然较少。
于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间乡镇财力差距,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协调性”要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扭转专项转移支付过多的局面,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性”方面的要求。
可持续性,即连续性、长远性、稳定性,而不是间断的或大起大落的。
由于在大多数乡镇,特别是欠发达乡镇中,企业大都为数不多,并且产品单一,市场价格变化会造成企业利润大幅涨落,从而造成税收增减。
但是,现行乡镇财政“任务型收入机制”使得税收增长呈现刚性,于是为保持税收刚性,乡镇财政不惜把上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足税款。
在税收任务仍不能完成的情况下,乡镇财政被迫通过加大乡镇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补税。
于是乡镇财政“寅吃卯粮”,加大了乡镇财政赤字,使得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可持续性”要求乡镇干部从乡镇经济的长远发展着眼,不能过度追求税收增长,同时要减少财政负债。
篇三:
学习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心得体会
重农固本乃安民之基。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文件指出,做好“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政策、新举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各种挑战。
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再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发展课题。
理念是前进的导航仪,是发展的指挥棒。
进入“十三五”,乘势而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新图景。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就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
抓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重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既要厚植发展优势,也要着力补齐发展短板。
一方面,依托农业功能的丰富性、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