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038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P40供应商园:

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交通网:

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包括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交通流:

人和物的移动;

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纯粹集聚:

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偶然集聚:

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P69分散因子:

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由于过度集聚而促使企业趋于分散布局的因子。

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土地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P70原料指数:

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1,使用损重原料;

原料指数=1,使用纯原料;

原料指数<1,使用遍在原料。

*原材料:

遍在原料;

局地(偏在)原料(纯原料;

损重原料(粗原料))

*遍在原料:

到处都可以有的原料;

*局地原料:

只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

*纯原料:

原料转化为产品后重量基本上没有减轻;

*损重原料:

生产过程中丧失部分或全部重量的原料。

 

P70区位重量:

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区位重量>2,使用损重原料;

区位重量=2,使用纯原料;

区位重量<2,使用遍在原料。

P71等费用线:

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P72综合等费用线:

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P73临界等费用线:

与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等费用线。

P73劳动费指数: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劳动费/产品重量。

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费: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P73劳动力成本系数: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越大;

否则,可能性越小。

P73劳动系数:

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P74加工系数:

=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

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

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P93中心地:

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城镇)、一个集镇,也可以是一个大的居民点。

P93中心性:

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某一中心地的中心性可用中心地向其周围地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来度量。

P94商品服务范围(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是指在经济上合理的前提下,货物在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移动的空间范围,通常用经济距离(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来度量。

经济距离主要决定于运输费用、运输时间和劳动力成本等要素。

*货物的供给范围上限:

是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中心地的某种商品和服务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货物的供给范围下限:

是中心地为供给某种商品和服务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最小限度的门槛销售量时的销售距离。

P94门槛人口:

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地等级:

具有能提供高级商品和服务需求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

高级的商品和服务:

是指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商品和服务。

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具有最低的中心地职能;

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高,种类也多,并兼有低级中心地职能。

最高等级的中心地能够供应所有等级的货物。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P173区域经济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产业(industry):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是由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构成的、在统计上具有足够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体(或称总和)。

从需求角度讲,产业是具有相互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总和;

从供给角度讲,产业是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的物质生产活动或具有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P174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P174主导产业:

在全国同类产品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P174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前向联系产业:

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P175基础性产业:

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根据作用性质的差异,基础产业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

根据空间分布特点的不同,基础产业可分为消费趋向性产业、广布性产业和不可运移产业。

P175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它存在于关联产业或基础产业中。

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P175潜导产业:

指当前规模较小、影响有限,但具有发展潜力并且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的产业。

潜导产业可能存在于现有的支柱产业中,也可能存在于现有的基础产业中,也可能是新形成的。

P175资源密集型产业: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的产业,如农业、采矿业。

P175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生产主要依靠技术和脑力劳动,知识和技术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例如,航天、生物、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

P175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占用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比重较大的产业。

纺织、制革、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P175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占用资本比重较大的产业。

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基础产业和重化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P175传统产业:

主要采用传统技术并且在发达国家中发展趋于缓慢或萎缩的产业。

例如,发达国家的煤炭采掘、纺织、钢铁、造船和一般机械制造等产业。

P176高新技术产业:

采用现代高技术或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的产业。

例如,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工程、海洋开发、航空航天等产业。

P176夕阳产业:

指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停止或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逐渐下降的产业。

P176朝阳产业:

又称新兴产业。

指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快速,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不断上升的产业。

P178需求收入弹性:

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

P181霍夫曼比例:

消费品工业(轻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重工业)净产值之比。

*霍夫曼定理: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据此,工业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工业化第一阶段:

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

1;

——工业化第二阶段:

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霍夫曼比例为2.5±

0.5;

——工业化第三阶段:

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与消费品工业的规模大致相当,霍夫曼比例为1±

——工业化第四阶段:

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标志着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P183区域空间结构: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均质空间结构:

前工业化时期,自然经济(农业)占主导地位。

城市(核心)数量少,规模小,呈稀疏均匀点状分布,相互间处于隔离状态。

*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工业化初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一种典型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在所有地点均匀地发生。

在区域发展的早期(工业化初期),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活动往往会集聚在少数地点。

在外部机遇的促进下,其中一些点会加速发展成为具有较大经济活动规模的城镇,进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和带动作用。

由此形成的以增长极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

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中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且有若干强大的经济中心(据点),这时,产业布局,就以经济中心为核心,沿着重要产交通干线,布局产业,最终形成产业密集带,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轴线。

由此,区域经济将形成以增长极和主要增长轴线为主导、其他地点和次要轴线相配合的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发展的结果,是工业化后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一种典型模式。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时,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点和点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动力供应给网络,产业布局经纬交织,沿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就会形成以城市为结点(节点),产业密集带为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