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461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0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试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个物质的极化状态可以用矢量

表示,称为极化强度(polarization)。

矢量

的大小定义为电介质内的电偶极矩密度,也就是单位体积的平均电偶极矩,又称为电极化密度,或电极化矢量。

这定义所指的电偶极矩包括永久电偶极矩和感应电偶极矩。

的国际单位制度量单位是

取平均的单位体积当然很小,但一定包含有足够多的分子。

在一个微小的区域内,

的值依赖于该区域内的电场强度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物质内部的电场强度的概念。

在真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

的定义为:

在该点放置一个电荷为

的无限微小的“试验电荷”,则该“试验电荷”所受到的力为

当将这个定义应用到物质内部时,在原子尺度上会引起巨大的电场涨落。

为此,物质内部某一点的宏观电场强度

定义为在该点邻近的小区域内原子尺度电场强度的平均值,这个小区域当然比通常标准要小得多,但仍足以容纳足够多的分子。

在电磁学中,电介质响应外加电场而极化的程度可以用电极化率

(electricsusceptibility)来度量,在各向同性、线性和均匀的电介质中,电极化率

的定义为

(18-1)

式中

,为真空电容率(vacuumpermittivity),或真空介电常数(vacuumdielectricconstant)。

可以用电位移矢量

来表示电场

如何影响电介质中电荷的重排(包括电荷迁移和电偶极转向等),

矢量的定义为

(18-2)

由此得到电位移矢量

正比于电场强度

(18-3)

为电介质的绝对电容率(absolutepermittivity),也称为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

定义相对电容率(relativepermittivity)

也称为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dielectricconstant)。

据此得到电极化率与相对电容率的关系为

(18-4)

在真空中,电极化率

由此可见,电容率和介电常数其实是一个概念。

介电常数是在介质内部形成电场时遇到的阻碍程度的度量,也就是说,介电常数度量了外电场与电介质之间的相互影响。

介电常数越大,电介质中单位电荷产生的电场(或电流)也越大,在电介质内部的电场强度会有可观的下降。

此外,我们常用

来表征电介质或绝缘材料的电性能,即在同一电容器中用某一物质为电介质时的电容

和真空时的电容

的比值

(18-5)

表示电介质在电场中贮存静电能的相对能力。

相对介电常数愈小绝缘性愈好,空气和

值分别为1.0006和2.6左右,而水的

值特别大,10℃时为83.83。

介电常数是物质相对于真空来说增加电容器电容能力的度量,一个电容板中充入介电常数为

的物质后电容变大

倍。

电介质有使空间比起实际尺寸变得更大或更小的属性,例如,当一个电介质材料放在两个电荷之间,它会减少作用在它们之间的力,就像它们被移远了一样。

介电常数随分子偶极矩和可极化性的增大而增大。

在化学中,介电常数是溶剂的一个重要性质,它表征溶剂对溶质分子溶剂化以及隔开离子的能力。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有较大隔开离子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溶剂化能力。

介电常数经常出现在许多与电介质有关的物理学公式中,如前面的电极化强度矢量

和电位移矢量

等。

另外,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相速度为

分别是真空中的光速、介质的折射率、磁导率、相对磁导率和真空磁导率,真空电容率

在相对磁导率

时,折射率

  对于各向异性介质(如某些晶体),

的方向不同,但它们的各分量间仍有线性关系,介电常数要用张量表示。

对于一些特殊的电介质(如铁电体),或者在电场很大(如激光)的条件下,

将呈现非线性关系,介电常数的表示式也是非常复杂的。

2、外电场在电介质中引起的变化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知,极化强度与偶极矩有关,而极化强度又可以通过测量介电常数获得,因此原则上可以通过介电常数的测定获得分子偶极矩的信息。

但是,介电常数除了由电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外,一般还与介质的温度及电磁场变化的频率有关。

在电磁波的频率很高进入光波范围时,介电常数也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即出现色散现象。

一般来说,介质无法即时对外加电场作出响应,因此有关电极化强度的表达式应写作

即电极化强度是电场与电极化率的卷积(convolution)。

电极化率

表征当电场

在时间

作用在某个物理系统后,电极化强度

的反应。

根据因果关系,

不可能在

作用前产生反应,因此当

时,

,积分上限可至

这个因果关系的存在说明

的傅立叶变换

在复平面的上半部分是可解析的,即所谓的克拉莫–克若尼关系式(Kramers–Kronigrelations),因此可以将电极化率更方便地写作为傅立叶变换的形式

显然,电极化率的频率依赖关系导致介电常数的频率依赖关系,而电极化率对频率的关系表征了物质的色散特性。

由于物质具有质量,物质的电极化响应无法瞬时跟上外电场。

响应总是必须合乎因果关系,这可以用相位差来表达。

因此,电容率时常以复函数来表达(复数允许同步的设定大小值和相位),而这复函数的参数为外电场频率

这样,电容率的关系式为

分别表示电位移矢量

、电场强度

的振幅。

一个电介质对于静电场的响应可以用电容率的低频极限来描述,也称为“静电容率”

,即

在高频率极限,复电容率一般标记为

,当频率等于或超过等离子体频率(plasmafrequency)时,电介质的物理行为近似理想金属,可以用自由电子模型来计算。

对于低频率交流电场,静电容率是个很好的近似;

随着频率的增高,可测量到的相位差

开始出现在

之间,

出现的频率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在电场强度

中等大小时,

成正比

由于介质对于交流电场的响应特征是复电容率,为了更详细的分析其物理性质,很自然地,必须分离其实数和虚值部份,通常写为

式中虚值部份

关系到能量的耗散,而实值部份

则关系到能量的储存。

图18.1几种电极化机制:

取向极化、离子极化、电子极化

通常,电介质对于电磁能量有几种不同的吸收机制。

受到这几种吸收机制的影响,随着频率的改变,电容率函数也会有所改变:

(1)弛豫(relaxation)效应发生于永久偶极分子和感应偶极分子。

当频率较低的时候,电场的变化很慢。

这允许偶极子足够的时间,对于任意时候的电场,都能够达成平衡状态。

假若因为介质的黏滞性,偶极子无法跟上频率较高的电场,电场能量就会被吸收,由而导致能量耗散。

偶极子的这种弛豫机制称为电介质弛豫(dielectricrelaxation)。

理想偶极子的弛豫机制可以用经典的德拜弛豫(Debyerelaxation)来描述。

(2)共振效应是由原子、离子、电子等等的旋转或振动产生的。

在它们特征吸收频率的附近,可以观察到这些过程。

上述两种效应时常会合并起来,使得电容器产生非线性效应。

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电容率可以用发生于原子层次和分子层次的量子作用来解释:

在较低频率区域,极性介电质的分子会被外电场电极化,因而诱发出周期性转动。

例如,在微波频率区域,微波场促使物质内的水分子做周期性转动。

水分子与周边分子的相互碰撞产生了热能,使得含水分物质的温度增高。

这就是为什么微波炉可以很有效率的将含有水分的物质加热。

水的电容率的虚值部分(吸收指数)有两个最大值,一个位于微波频率区域,另一个位于远紫外线(UV)频率区域,这两个共振频率都高于微波炉的操作频率。

中间频率区域高过促使转动的频率区域,又远低于能够直接影响电子运动的频率区域,能量是以共振的分子振动形式被吸收。

对于水介质,这是吸收指数开始显著地下降的区域,吸收指数的最低值是在蓝光频率区域(可见光谱段),这就是为什么日光不会伤害像眼睛一类的含水生物组织的原因。

在高频率区域(像远紫外线频率或更高频率),分子无法弛豫。

这时,能量完全地被原子吸收,因而激发电子,使电子跃迁至更高能级,甚至游离出原子。

拥有这频率的电磁波会导致电离辐射。

3、分子偶极矩的测量原理

前面讨论的都是电介质的宏观参数和特性,如何将这些宏观物理量与物质的微观性质联系起来,进而获得这些微观物理量,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分子结构可以被看成是由电子和分子骨架所构成。

由于其空间构型各异,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来表示。

两个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系统的电偶极矩的定义为

          

是两个电荷中心间距矢量,方向是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为电荷量。

一个电子的电荷为

而分子中原子核间距的数量级为

,由此计算出的偶极矩数值为

偶极矩的静电制单位是德拜(Debye,符号D),

由于分子中电荷分离的数值小于一个电子电荷,因此分子的偶极矩的数量级为

电介质分子处于电场中,电场会使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得不重合,也会使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间距增大,这些作用都导致分子产生附加的偶极矩,称为诱导偶极矩,这种现象称为分子的变形极化。

用平均诱导偶极矩

来表示分子变形极化的程度,在中等电场下

(18-6)

为作用于个别分子上的电场强度,

为变形极化率。

因为变形极化产生于两种因素:

分子中电子相对于核的移动和原子核间的微小移动,所以有

分别为电子极化率和原子极化率。

为单位体积中分子的个数,根据电极化强度的概念,其大小为

当计算这方程式时,必须先知道在分子位置的电场,称为“局域电场”

介电质内部的微观电场

,从一个位置到另外位置,其变化可能会相当剧烈,在电子或质子附近,电场很大,距离稍微远一点,电场呈平方反比减弱。

所以,很难计算这么复杂的电场的物理行为。

幸运地是,对于大多数计算,并不需要这么详细的描述。

所以,只要选择一个足够大的区域(例如,体积为

、内中含有上千个分子的圆球体S)来计算微观电场的平均值

,就可以足够准确地计算出其物理行为

对于稀薄电介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相隔很远,邻近分子的贡献很小,局域电场可以近似为

但对于致密电介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相隔很近,邻近分子的贡献很大,必须将邻近分子的贡献

考虑进去

因为

已经包括了电极化所产生的电场(称为“去极化场”)

,为了不重复计算,在计算

时必须将邻近分子的真实贡献

减掉去极化场

对于高度对称、各向同性的电介质,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