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2442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西方文化论文Word格式.docx

  当我于1959年9月进复旦大学历史系就读的时候,先师已步入花甲之年,当时历史系名 

教授云集,可与北京大学历史系相媲美,在全国史坛熠熠闪光。

刚过弱冠之年的我,对 

他们是仰视的,充满了敬意。

是时,系里盛传有“三老”:

周谷老(周谷城)、周予老( 

周予同)、耿老(耿淡如),并简称为“二周一耿”。

他们三人同庚(均生于1898年),都 

是在上个世纪出生的人。

三人中周予同先生生于1月为最大;

先师生于3月,次之;

周谷 

城先生生于9月,列老三。

wWw..cOm在他们三人中,“两周”在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之后,都 

曾亲历大地重光,有过劫后重生般的欢悦,尤其是周谷城先生,在其耋宿之年,还入阁 

人大,积极参政,位居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历过一段很璀璨的人 

生之旅。

  相比之下,先师的人生轨迹,却要平凡得多,但也苦涩得多。

终其一生,他淡泊名利 

,追求真理,勤奋治学,从不向困难低头,从不向权势屈服,在平凡的经历中又处处显 

示出他的不平凡,直至晚年,当病魔时刻在折磨他的时候,他仍在奋争、求索,笃学矢 

志,至死不渝,从中所辐射出来的一位学者的人格力量,足以震慑一切邪恶与丑陋的东 

西,也使后世学人歆羡与崇敬(注:

为了纪念耿淡如先生百年诞辰,1999年在台湾出版 

了《耿淡如先生国际问题论文集》(上、下册),辑录先生在1936-1938、1946-1948年间 

发表的有关国际问题的论文,计百万余字。

如今翻阅,深为先师那时的多产与才智所折 

服,对于当今国际问题研究者亦不无参考价值。

对比之下,先师在1949年后则主要从事 

外国史学的翻译与介绍,而著述真是惜墨如金了。

对这类现象,我不知道该作如何解释 

)。

  人生充满了缘份,不是吗?

先师与我竟是同乡,1898年3月,他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的 

一个农家,距我的出生地正余乡不远。

虽然耿家贫寒,但不识字的父母都力意要把他培 

养成一个文化人。

他最初在一家老式的私塾学堂里念书,后又进小学,毕业后,他以工 

读方式在海门中学完成学业,1917年,他只身闯荡,来到上海,考入复旦大学文科。

虽 

然,他的家庭无力供养他上大学,不得不继续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日间就读、晚间 

在学校图书馆做些管理或抄写工作)艰难地维持学业。

大学三年级时,他曾一度中断学 

业,回故乡海门中学执教。

1922年重返复旦,至1923年以优异成绩获取“茂才异等”金 

牌。

大学毕业后,相继在海门中学和复旦大学附中教授英文、史地等课程。

后来,他在 

一位热心教育的同乡富商郁先生的资助下,于1929年去美国留学,入哈佛大学研究院, 

研究政治历史与政治制度,获硕士学位,1932年5月学成归国。

  先师回国后,开始在大学执教,从1932年直至去世,他在大学讲台上度过了整整四十 

余年的教师生涯。

1932年至1937年任复旦大学和光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兼任暨南大学教 

授,讲授西洋通史、政治史、外交史、政治思想、政治学、国际公法等课程,并担任东 

方杂志、外交评论杂志评论员,撰写有关国际问题的论文。

抗日战争爆发,复旦大学内 

迁,由于老母年迈,他滞留在上海“孤岛”,任光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兼任大夏大学历 

史社会系主任。

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渝沪并校,他辞去大夏大学的教职,重任复旦大 

学和光华大学两校政治系主任,直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先师由复旦大学政治系转入历史系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工作,此 

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但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却翻开了新的一页。

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 

兴,人气凝聚,各行各业都显示出了蓬勃的朝气。

当时的高等教育是学习苏联,历史学 

科也不例外,为了推进历史系的教学改革,他一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藉以掌握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他决心自学俄文,以便更好地借鉴与汲取苏联 

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成就与经验。

于是,他以一个年轻人的劲头发奋地工作着,很快地 

成了国内治世界中世纪史的学术权威。

在当时大跃进的时代氛围的感召下,我们做学生 

的也常常听到“耿老不服老”的声音,这分明是一个已过花甲之年而又忠于党的教育事 

业的知识分子的心声。

  先师在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招收世界中世纪史方向 

研究生的同时,又经当时高教部的批准,在国内招收了我这个首名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 

的研究生。

当我于1964年9月入学跟随先师就读研究生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前期 

征兆已初露于学术界,那时周谷城先生的学术观点已开始遭到不公正的批判。

研究生们 

的学习也安不下心来,先师为我制定的培养计划受到了干扰,在我们聚居的10号楼不时 

看到扛着铺盖、用网线袋兜着脸盆之类杂物的研究生们上上下下。

我们刚读了二个多月 

的书,不久也下到上海市郊奉贤县参加“四清”运动去了,等到我们参加完一期“社教 

运动”返回学校的时候,闻知先生已身患癌症,幸好手术成功,但身体较前却更虚弱了 

  在1965年前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师硬是以其病弱之躯,从西区天平路住处赶往学校 

,为历史系本科生最后一次开设“外国史学史”课,先师指定我担任他的助教。

在此期 

间,我一面随堂听课,干些助教之类的杂事;

一面又在先师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地阅读 

西方史学名著,并做读书札记。

在此期间,根据先师的要求,精读了几部在西方颇具影 

响的英文史学史名著:

h.e.barnes,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g.w.thompson, 

historical

writing;

g.p.gooch,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nineteeth 

century;

j.t.

shotwell,the 

history等(注:

在这几本英文原著 

中,其中g.w.thompson的a 

writing与g.p.gooch的historyand 

the 

nineteeth 

century现已译成中文,分别为汤普逊:

《历史著 

作史》(共4册)、古奇: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均由商务印书馆在1987年与1 

989年出版。

先师的这些安排,为我今后从事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认定他是“反动学术权威”和“美国特务”, 

将他关在研究生住的10号楼底层的“牛棚里”,受尽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后来 

,造反派对他也查不出什么名堂,于是不得不把先师从“牛棚”里放了出来。

此后,先 

师身体更加衰弱,诸病间作,但在病中仍坚持为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翻译西班牙文《 

格瓦拉日记》、《马里格拉文选》等著作。

老年性肺气肿与膀胱癌的复发,终于迫使他 

再一次住进了医院。

在病房里,他不顾病痛的折磨,坚持自学日语,仍在不倦地学习, 

学习……

  1975年7月9日,耿淡如先生与世长辞,终年77岁。

      二

  对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奠基工作,学术界有“南耿北齐”之说,这里所说的“ 

南耿”,指的是先师;

“北齐”,指的是北京大学齐思和先生。

正是由于“南耿北齐” 

,为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在今天的发展铺下了路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功不 

可没。

“是的,日出不是由于鸡鸣,而鸡鸣却是提醒人们注意日出!

”(注:

耿淡如:

《 

拿破仑对历史研究的见解——世界史谈片》,载《文汇报》,1962年10月14日。

)这是 

先师之言,他是在论及拿破仑提倡历史研究的功绩时说的,如借用来评价“南耿北齐” 

对西方史学史的倡导,也是合适的。

  先师在60年代初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研究,这一学术转向是与当时特定的学术背景有关 

的。

从总体上看,在整个50年代,我国对西方史学的输入基本上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 

态,对西方史学大多采取摒弃的态度,如对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对汤因比史学、对鲁 

滨逊史学等进行的批判,都是显例。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是十分困难的。

  但在1961年前后,党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

在学术文化政策上,党中央重申“双百方针”,贯彻“ 

三不主义”,使当时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求新务实的学术氛围,哲学上的 

“合二而一论”、文艺领域内的“人性论”与“时代精神汇合论”(周谷城先生之论)等 

新论竞相提出,无不对史学界产生重大的影响,遂催发了60年代初科学史学思潮的萌发 

  科学史学思潮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也引发了对历史学自身的反省,“史学史热” 

因此而兴起,中国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南耿北齐”正是在这一学 

术背景下,成了促进这次讨论的中坚人物,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先师为西方史学史做了 

不少奠基性的工作。

先师在这方面的建树,大体可以概括如次:

  1.重视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先师在60年代开展的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发展这一学科的设想,1961 

年,他发表《什么是史学史?

》一文(注:

载《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

),提出“ 

需要建设一个新的史学史体系”,并结合西方史学的实例,对史学史的对象与任务作了 

广泛的探讨,纵论了包括史学史的分期、史学史的内容、史学史的方法论、史学与其他 

学科的关系等10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乏参考价值。

  从1961年开始,先师为历史系本科生开设外国(西方)史学史一课,系统讲授自古迄今 

的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揭橥史学流派与史学思想的流变,评述重要史家与史著的成就 

,以及史学方法的进步。

1964年,先师招收了国内首名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开当今招收西方史学史专业研究生之先河。

  2.主编《外国史学史》教材

  1961年底,为贯彻高教部关于编写文科教材的精神,在上海召开了外国史学史教材编 

写会议,与会学者有:

北京大学的齐思和和张芝联、武汉大学的吴于@①、南京大学的 

蒋孟引和王绳祖、中山大学的蒋相泽、杭州大学的沈炼之、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养冲和郭 

圣铭、复旦大学的耿淡如和田汝康等先生。

在当时,先师已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因而会 

议一致决定由先师任《外国史学史》这部教材的主编(这里所说的外国史学史,实为西 

方史学史)。

  会议结束后,先师即有计划地积极地工作起来,《文汇报》曾以“耿淡如积极编写外 

国史学史教材”为题(注:

载《文汇报》,1961年8月28日。

),专门刊发消息,报道先 

师老而弥坚、奋发工作的情形。

此项工作因“文革”而被迫中止。

  3.对西方名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