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243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 聚聚散散

教材分析:

在上两册的教材中,都有过以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有趣的课,引导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构图中的聚与散的关系。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

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

“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

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

(板书:

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

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

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执教时间:

2月23日——2月24日

札记:

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时,很容易溅在身上,一定要提前嘱咐好学生避让,喷洒时动作幅度小一些,尽量保持好卫生。

第2课 小圆点的魅力 

课型:

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一课的延续,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圆点的几种基本形状:

圆面、圆圈;发现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基本变化:

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小圆点的魅力,用圆点来创造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预习:

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收集圆的物品,观察寻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圆的图案。

教具:

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

学具:

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的美术课和平时有点不一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这一堂美术课,大家用掌声表示欢迎。

其二、就是唐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同学们肯定会喜欢上它的,大家看,它来了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说话:

同学们,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小圆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

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

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

”板书:

《小圆点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在欣赏小圆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小圆点?

谁能告诉老师,圆该怎么画呢?

 

    学生来一个画圆, 

    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

 

    老师加于讲解:

固定圆心,半径相等长度,旋转360度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了,如果里面是实心(有色彩)就是圆点,如果里面空心的那就是圆圈了!

那今天我们画的圆点就是实心的,因为比较小!

所以才叫为小圆点。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

怎么体现出来呢?

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老师总结:

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

(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主体物---苹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

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

(张贴两张点的范图) 

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

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

(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

(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看: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

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四)、小圆点不仅仅出现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且美术作品中,也有他们可爱的身影呢!

你们看!

出示课件,展示画面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明白小圆点的作用和独特的画面艺术效果。

         

      

 

(五)、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

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让学生结合美术作品,知道什么是抽象和具象作品。

并从作品中发现小圆点有大小之分、聚散之分,有无规则之分等。

出示老师的示范作品(2张)

      

    继续讲解抽象和具象美术作品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圆点展示自己的魅力这么久了,现在该轮到我们一展自己的魅力了!

但是小圆点还有几句话要给我们交代,它要和我们说什么呢?

展示课件图片和播放声音:

 

老师再复述一遍,并根据不同水平定下三个评价标准(1个红点、2个红点、3个红点)。

 

1.每位同学用彩色小圆点进行装饰或用小圆点拼出其形状。

 

2.要美观。

 

3.更需要创意。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方法不限,可以大小彩点结合使用,也可以直接点出作品,或点出作品轮廓后再填充彩点,还可以和线条互相结合在一起使用,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灵活机动。

 

四、作业欣赏、评价 

    评价小圆点的美术作品,师生共评、自评,好在哪?

不好又在哪?

互相提点建议!

再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3课 黑与白

课型:

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有尝试才能了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准备:

        教具:

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具:

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

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

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

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

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第4课 主体与背景

课型:

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

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

学生答:

人物(玩耍)---主体  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

主体与背景(课件1)

2、讲授新课

A、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B、学生思考:

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C、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

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D、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