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297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综合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

“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朱熹的解释是: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含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

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改)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D.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答案:

D

解析:

D项,这是从阅读者的角度谈山水诗,不是山水诗形成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C.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C

C项,张冠李戴,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的是阅读者,不是“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C.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含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D.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D项,“达到了……”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几乎达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2017全国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

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

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

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B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理解错误,是送瓜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被困的试验队队员。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参考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此题考查对小说线索的鉴赏。

小说的线索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密切相关,要注意从这四个角度切入分析。

从环境看,“渴”正显示了环境的危恶,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使情节更简洁,显示了在危难之间,蒙古族同胞对试验队队员的关爱,这正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能从其中的几个角度分析即可。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此题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

小说采用了“没有结尾”或“在高潮中结尾”的手法,可以从对情节、人物、主题的表现作用和给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17全国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中国纪录片

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