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20套秋期九年级期末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20套秋期九年级期末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20套秋期九年级期末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
“喂!
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
D.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3.找出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并在后面的横线上改正(3分)……………………()
A.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B.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我们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C.进入中学以后,他的成绩始终一直在我们班名列前茅。
D.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
改正:
4.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3分)…………………………()
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
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
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
。
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
①唐朝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高僧玄奘经此讲经月余,然后去天竺国取经。
②当年周天子姬满曾驾着八骏到过这里。
③1876年左宗棠率军挺进新疆,驱除外寇,拱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
④汉朝的都护曾到此驻守。
A.③①④②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④①③②
5.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7分)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毛泽东《沁园春·
雪》)
②,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嗟乎!
!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豪迈的情怀表达自己一生的理想的句子是:
“,。
⑤燕子是画家笔下的爱物,也是诗人心中的宠物,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选出有关“燕子”的两句,写在横线上:
,。
6.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在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调查活动中,通过统计得到“某市中小学生消费状况抽样调查表”,内容如下:
阶段
学习消费
人情消费
时尚消费
其它
小学生
28%
44%
15%
13%
初中生
30%
46%
19%
5%
高中生
20%
6%
(1)请仔细分析表格,提取概括主要信息:
(2)针对现在中小学生的消费状况,请你为本班同学提出培养良好消费习惯的倡议。
(3)简迪同学经常组织好友的生日宴会,在活动中你怎样才能帮助他改掉这个习惯?
请你帮他想两个好办法。
二、阅读·
理解(38分)
(一)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从词的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阙重在,下阙重在。
(2分)
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9.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倾城”一语,突出观猎盛况。
C.词的下片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苏辙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
D.词的上片语言风格粗犷、豪放;
词的下片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
【甲】亮答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挟天子而令诸侯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夜: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A.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北定中原北通巫峡
C.还于旧都曹操比于袁绍
D.则名微而众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天下计”的内容?
【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
(3分)
1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
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列夫·
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
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
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
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笛卡尔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
雨果说: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5.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7个字):
。
16.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世界。
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
(2分)
17.第③
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分)
1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9.文中说: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我们在课内也学过《论语十则》请任意引用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体会。
引文:
思考和体会: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
克隆快乐聂巧鸿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刻意设计并且营造一种十分悲怆的气氛,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旧俄国社会穷苦孩子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痛恨。
在课尾时,我满怀伤感地对学生讲述道: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写成的这封信,却是一封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可九岁的凡卡哪里知道这些呀!
他依然编织着自己最美丽的梦。
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我从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中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心里暗暗为自己的“煽情艺术”叫绝,此时我又趁热打铁说:
“今天的作业就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当我阅读完学生的习作后,惊异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虽写出了凡卡盼望亲人的急切心情,却没有写凡卡饱受毒打的痛苦和悲惨死去的场面。
相反,他们却着力描述凡卡日后生活的幸福。
有的写老板突然良知觉醒,改变了对凡卡的态度;
有的写一位有钱的好心人收养了凡卡;
有的写凡卡成功逃跑,和爷爷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面对办公桌上的这摞作文本,我迷惑了,茫然了:
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
这明明不符合事实,是我没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
还是我没把文章分析透彻呢?
……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于是作文一本都没改,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再说吧。
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学生们愤愤不平的情绪,击溃了我所有的假设。
课堂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平静,孩子们争着表白自己的心声——
咱们班最有爱心的李露露最先发言:
“凡卡够可怜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一点点生存的希望?
老师,你真残忍,人家契诃夫就不忍心看着他死,所以文章才嘎然而止,你却要借我们的笔让他死。
”我哑然了,原
来她是这么理解作者意图的,我备课时可从来没这样想过。
腼腆的高阳说:
“要是凡卡还活在我们身边,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棉衣、皮鞋、面包给他寄去,希望他能像我们一样无忧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