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报告1011.docx
《来自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报告10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来自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报告101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来自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报告1011
来自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报告
神农醒来刮目看天脊托起新品牌
上党从来天下脊。
相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曾在此“尝百草、兴稼穑,制耒耜、得五谷、教民耕种”,完成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变。
地处我省晋东南的长治,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标志着国际水准的农业标准化,恰如阵阵春潮在广袤的三晋大地涌动,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大跨越。
长治,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森林覆盖率26.9%,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孕育了“沁州黄”小米、潞党参、上党腊驴肉等众多特色农产品,将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全面展示、展销。
长治,生机勃发,奋力拼搏,按照省委、省政府“三个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四位一体”发展战略,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工业新型化加速推进;以建设北方最佳宜居城市为目标的城镇特色化亮点纷呈;以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相继荣获了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正在着力向“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挺进。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
从2003年开始,长治市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全省率先提出了用标准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合力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之所以这样谋划和推动农业工作,一是考虑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走国际化的路子;二是考虑到绿色产业的壮大必须从整体上提高,走现代化的路子;三是考虑到规模效应的显现必须抓住基本目标,动员千家万户,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的整体优势。
制定采用标准,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
长治市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注重发挥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突破口,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
长治市先后发布并实施了33项长治地方农业标准、20项企业标准和721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在全省率先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检验设备,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设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站,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绿色农产品准入制度。
通过建设3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把农业标准化贯穿到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大发展。
目前,长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覆盖全市300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200个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45万农户,分别占到全市耕地面积、龙头企业和农户总数的65%、70%和75%。
长治市已成为太行山腹地和山西省最大的特色农业经济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41元,增长12%,其中农业标准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额占到60%以上。
这标志着长治市正在向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新阶段迈进。
农产品依标生产,建成3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多次强调,农业标准化是个新鲜事物,它不象工业标准化,有近百年的历史,为工业、为市场、为广大的技术人员所理解和接受。
因此,建设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对农民有说服力,对周边有带动力。
长治市在绿色经济区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申报、专家审定、组织上报等系列程序,2004年一次就有2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在实施过程中,为推动基地、龙头和市场按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现代化,长治市专门制定出台了《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县、乡、村、户、地块和龙头企业、示范园区。
市长张保通过到不同的示范区调查研究,一再强调,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财政拿钱,就形不成力度。
为此,长治市财政每年拿出250万元对示范区建设给予补助,各县市区也相应列支了配套资金。
全市仅实施农业标准化累计投入1个多亿,取得了“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和广泛效应。
国家标委会副主任张延华站在在沁县凤凰台上,看了国家级沁州黄谷子标准化示范区后兴奋地说,在全国所有搞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地区中,唯有长治干得扎实,干得漂亮,真正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的一个典型。
推行农业标准化,建成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长治市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确定并坚持了建设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工作思路和以思路拓宽出路,以项目促进发展的工作方法,找准并扭住了农业标准化这样一个有力带动全局的抓手。
一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起步,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各项任务,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区,为建设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农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建设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突出关键环节,在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依标生产和经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农业品牌带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农业标准化的程度显著提高,使建设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步伐明显加快。
2005年10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长治市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推广先进单位,这是全国唯一受表彰的地级市政府。
2007年,国家标委会对“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考核,长治市综合得分93.6分,全国验收排名第一。
国家标委会验收组一致认为,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依标生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农业品牌带动四个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创建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意义不只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更回答了现代农业发展中许多具有全局意义的深层次问题,值得研究和推广。
坚持把农业标准化贯穿于农业生产发展全过程,抓特产基地、抓产业龙头、抓营销市场,以农业标准化确保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把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到了新的发展高度
抓特色,形成五大中国特产之乡。
长治市结合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效益高、品牌响、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区域布局上,打造高值高效的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做到了跨村为园,跨乡为区,跨县为带,先后培育了五大特产之乡:
一是长子县的中国青椒之乡。
早在八十年代初,丹朱镇大李村试种大青椒200亩一举获得成功,亩地收入相当于种粮的10倍。
长子县委、县政府抓住农民这一苗头性的创造,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在舆论上引导,有效地扩大了大青椒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8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1998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命名为“中国青椒之乡”。
二是屯留县的中国玉米良种之乡。
屯留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玉米制种作为调产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以屯玉种业公司为龙头,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带动全县1.5万农户从事玉米制种,为农户年均增收1300多元。
“屯玉”系列新品种畅销全国26个省市140个县区,年销售玉米良种3000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达到800万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平顺县的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
平顺县特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一批名优特色农产品。
尤以大红袍花椒而著名。
近年来,平顺县把大红椒花椒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在基地规模建设、产品深度开发、市场品牌创建、龙头企业扶持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县花椒栽培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量200万公斤,1997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
四是黎城县的中国核桃之乡。
黎城县山多坡广,气候独特,历史上就有种植核桃树的传统。
为了把传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黎城县提出了“人均一亩核桃林”的核桃发展战略,每年列支100万元用于核桃基地建设,全县核桃树保有量达400万株,人均40多株,年产550万公斤,年出口创汇900余万美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54元,成为农民长期受益的“绿色银行”。
2003年被中国社科院列为中国百县(市)优势特色核桃生产基地,2004年被国家部门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
五是沁县的中国名米之乡。
“中国四大名米”之一的沁州黄小米,产于沁县。
农村改革开放之后,这一传统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2000年认证为绿色食品,2008年又认证为有机食品。
山西省沁州黄集团公司依托当地自然优势,致力于沁州黄谷子的科研开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优质谷子1600万公斤,为农民脱贫致富开拓了一条宽阔的途径。
在五大特产之乡的辐射带动下,长治市通过现场会推动的办法,以规模农业发展为主题,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动了30万亩花椒、30万亩马铃薯、20万亩玉米制种、20万亩沁州黄、10万亩大青椒、10万亩旱地西红柿、10万亩大葱等特色产业基地连片发展和10个健康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发展,长子县、沁县成为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并转化为了全市农民的增收实际效果。
抓龙头,培育出5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带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推动者。
基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产业化基础扎实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的现实背景,长治市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引进、扶持了一批与特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
先后拿出400万元支农资金,设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基金,采取以奖代助的办法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拿出1000万元调产资金,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采取政府担保的形式以小钱引大钱,有效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全市规模龙头企业目前已发展到289个,培育出10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个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1个省级龙头企业,加快了产业集群发展,带动30万农户进入市场。
同时,有13家企业通过国际食品工业安全体系认证,有21家企业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58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使标准化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初步实现了农产品收购、筛选、加工、贮运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国家标委会验收组的专家特别指出,长治市依托龙头企业标准化带动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
抓营销,培育出一批“国字号”品牌。
品牌农业是区位优势与文化内涵的集中与展示。
“国字号”品牌更是品牌农业的旗帜和招牌。
基于长治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背景,长治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推动、公司拉动和基地促动,全力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实施。
市委书记杜善学、市长张保和分管领导席小军、许霞多次深入到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区,进行现场办公,听取有关部门专题汇报,协调解决品牌建设的相关问题,要求从文化内涵挖掘、产品形象塑造和品牌包装策划等方面入手,结合个性文化和产品特色,做好广告宣传和品牌培育工作。
先后拿出1000万元,通过认证费用补助、申报成功奖励、政府买单宣传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申报品牌和认证产品。
培育出了一批“国字号”品牌,全市有2个农业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2个省著名商标,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400多个,品牌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
认证了一批“国字号”品牌,全市认证了25个有机农产品,58个无公害农产品,127个绿色认证农产品,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同时还有1个出口欧盟免检产品,1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