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8079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背景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

内容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成就长篇小说繁荣。

电影艺术生机勃勃。

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学术争论热烈。

曲折

(1)原因: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文革”。

(2)表现:

①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

②知识分子错划右派。

③“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

④“样板戏”独占舞台。

⑤文艺界“百花凋零”。

⑥科学研究停滞。

⑦图书报刊萧条。

文学艺术的春天

(1)原因:

①清算极“左”路线。

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经验教训

(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制定方针政策:

(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2)全面建设时期:

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

(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动乱:

(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2)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

(3)20世纪70年代初,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

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80年代:

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制定《义务教育法》;

中等、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

4.90年代:

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要点透析】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

二战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

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

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3.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从经济常识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2)财政的巨大作用。

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

(3)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

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

从哲学常识看:

(1)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

(3)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

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政治常识看:

(1)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4.“双百”方针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内涵:

①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②“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而言,“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双百”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背景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

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

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意义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6.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本国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8.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类别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两弹“一星”20世纪60年代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农业技术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紧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1983年“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每秒运算上亿次的计算机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首次合成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真题再现】1.(08山东基本能力)音乐与时代的脉搏同步。

请根据作品创作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歌曲①《祖国颂》②《走进新时代》③《祝酒歌》④《黄河大合唱》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理清时间。

以下歌曲都发生在20世纪:

①项发生在50年代,②项发生在90年代,③项发生在80年代,④发生在30年代。

故正确选项为C。

2.(08北京文综)《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58年”“1980年”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建设的总路线,1980年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

A项提出于1960年和1979年,排除,B项提出于1950年和1978年,排除,D项提出于1963年和1964年,排除。

正确选项为C项。

3.(09年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A.【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

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