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
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
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江泽民同志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主体,而且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不确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20多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最为充分的时期。
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步步深化,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对于执政党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政党产生于社会,生长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在当代中国,这个社会就是最广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的社会。
党只有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
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党的各项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今天,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
干革命,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搞建设,也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虽然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工作任务有所不同,但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没有变。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否牢牢把握这个实质,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以人民群众为本。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答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关键。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但是,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包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为生产而生产,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发展才有根本的动力和正确的目标。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深入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在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发展的各个方面。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做到三个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要求正确把握和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把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
同时,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大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也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必须有和谐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和谐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无论多么好的规划和方案也都无法实现。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在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这项伟大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解决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均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
党的十六大抓住理顺分配关系这个重点,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