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2716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docx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绪论

1、广义文化:

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定义三要点: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

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

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

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经验性特点)。

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4、民族文化:

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

5、两个文化层:

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靠口头传承

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yuàn》。

7、中国传统文化:

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积极作用——文化精华,是优秀传统,负面作用——糟粕,是不良传统。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两分法(物质、精神)、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也是本课程采用)(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是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是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过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的地理背景

1、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河流、地理通道(交通便利)

3、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a.自然环境。

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c.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此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高度)。

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4、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土地的开垦。

水利的兴修。

运河的开凿。

5、最南的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的“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北面的大巴山地区有古巴人、氐dī人、羌qiāng人。

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山西居“天下形式”之说。

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大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的居住

6、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由暖变冷。

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温暖期。

第二时期,寒暖交错期。

第三时期,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仪器观测期”

7、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联合与融会。

8、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到西周时期,“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9、蒙古族最早出现的人群是猃xiǎn狁yǔn,之后是北狄dí。

秦汉后有匈奴、鲜卑、突厥jué、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

10、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高大历史舞台。

元明清时,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11、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12、《禹贡》,此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以南、横山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13、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齐鲁的儒家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南楚的道家、楚辞文字。

14、司马迁把“天下”非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山西(即关中)地区(有“先王”之遗风),山东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15、司马迁认为齐国的风俗有宽缓阔达,足智慧,好议论,不喜欢群斗,善为“劫持”之行,有泱泱大国之风。

16、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

17、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贾思勰《齐民要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18、“通漕四渠”:

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汴水。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也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3、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至今4000年左右,分为早、中、晚,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三大文明成就。

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

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出现,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4、依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分为炎黄、东夷、苗蛮。

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5、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sì遗址,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地区还曾发现了建立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雕像

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三皇”人物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zhuān顼xù、高辛、尧、舜。

7、多种族群向黄帝聚拢的原因:

战争;宗教活动。

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yáo舜禅让”。

《史记》“乃命羲和敬顺昊hào天”。

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关系着耕农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9、夏代起中国开始的“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

考古发掘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夏朝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太康失国”时期。

夏文化——尚忠,鲧gǔn、禹治水,夏人与土地的关系。

10、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zhī、祖先神。

11、西周,分封制肇端于此。

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和意义:

(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12、周人极端重视农业,把农耕赋予它某种“政道”。

《尚书·无逸》中,周公告诫“君子”们“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13、春秋战国:

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历史大事:

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一是民力的大发展。

14、儒家——“救时弊”,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孔子,儒学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仁”,“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到孟子发展为“仁政”。

《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15、道家——超然物外,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16、庄子——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

积极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

17、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kuī,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yāng。

目的在于富国强兵。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8、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dí。

核心“兼爱”、“尚同”(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前提是“尚贤”)、“尚贤”、“节用”、“非乐”。

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19、阴阳家一战国时期的邹衍。

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下感应”说。

20、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21、两汉时期,汉武帝先后派唐蒙、司马相如、张骞qiān三次通使西南夷,并陆续设犍jiān为、越西、武都、益周。

对付匈奴直接引发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役中,有三次大战役:

河南战役、河西战役、以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从汉宣帝时起,设立西域都护。

22、“四海一家”的“大统一”意识,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

23、秦朝实施郡县制。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皇帝是最高权利者,皇帝之下是“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有其官无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白官和司法审判)。

24、顾炎武在《日知路》里,对秦汉的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称“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

25、官员选拔有察举、征辟、考试。

察举就是选举,是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科目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为显著。

26、征辟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

皇帝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

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只要的入仕途径。

2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商鞅在秦国变法,“趋农归战,利出一孔”的政策,是典型的重农主义。

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

小农是国家的赋税之源,富豪之农兼并土地,即意味着国家基础的丧失。

28、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宣帝——“汉家自幼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29、两汉儒家独尊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东汉光武帝——党锢之祸

30、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31、西晋灭亡,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32、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33、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汉族的内移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jié、氐dī、羌

34、唐代诗歌的鼎盛很大程度上由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时代的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