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文档格式.docx
《王阳明心学精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心学精髓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
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
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
不自私,存大爱。
7、XX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XX,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XX,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致良知
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
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与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
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
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XX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
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XX至敬的。
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
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X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
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
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
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9、荣辱毁誉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别?
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
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是非善恶,只在一念;
澄然本心,本是不动。
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20、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一切困苦,皆是磨砺。
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
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
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
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