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4616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方案机福区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方案一:

1)加固方法

中间风井盾构洞门加固段采用Φ108大管棚辅助施工。

2)长管棚加固施工工艺

⑴管棚布置如管棚布置图所示。

管棚孔口位置在盾构拱部120°

范围内,纵向16-22m(根据岩石深度)进行管棚注浆,开挖轮廓线外放300mm位置布置,管棚环向中心间距300mm。

(可根据地质情况适当调整,以保证盾构机顺利到达为准),外插角约1°

⑵注浆管棚采用Φ108mm,壁厚6mm的无缝钢管,分节安装,两节之间用丝扣连接,注浆钢管上钻注浆孔,孔径Φ10mm,孔间距200mm,呈梅花型布置。

钢管尾部(孔口段)不钻花孔作为止浆段。

(图三中间风井管棚布置图)

图三中间风井管棚布置图

⑶浆液采用水泥砂浆,初拟参数:

水泥浆水灰比:

1~1:

1,注浆压力:

采用~,施工中应据实际地质情况,并通过试验确定有关施工参数。

⑷从管棚导向管按设计钻孔,钻孔时将钢管随钻头一起钻入地层内,当达到设计深度后停机。

钻头用长约150mm的Φ121钢管,并在钢管一端管口焊接合金制成.钻头与钢管、钢管和钢管间用丝扣连接。

⑸向管棚内注浆.注浆顺序先下后上,全孔可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方式。

⑹管棚导向管应严格定位,管棚钻进过程中应采用水平测斜仪经常量测管棚的偏斜度,发现偏斜值超出设计要求时,应及时纠偏。

⑺施工误差:

钻孔水平容许偏距沿相邻钢管方向不应大于100mm,垂直偏距沿隧道内侧方向不应大于200mm(对管棚前端,而非管棚孔口)。

⑻施工中应加强现场监测,及时反馈信息,并及时修正设计。

补充方案二:

采用地面袖阀管注浆加固,加固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洞顶以上软弱地层(硬塑状砂质粘性土、可塑状砂质粘性土)的强度和防水效果,根据地质情况以及以往对类似地层的加固经验,选取Φ52袖阀管注浆对地层进行加固,间距*,梅花形布置,加固纵向长度为9m,横向为隧道轮廓线外1m,竖直方向为隧顶往上3m。

技术要求:

1)浆液采用水泥浆水灰比1:

1,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袖阀管施工完毕,应对加固体进行检验,必须满足28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q28>

,渗透系数小于1×

10-6cm/s。

若达不到要求,应及时弥补注浆;

2)注浆加固深度范围内,若遇中风化、微风化地层则该地层范围不必加固;

图四中间风井端头补充加固

三、过中风井方案比选

现代地铁的设计中,在线路较长的区间中间一般均设计有通风竖井,即中间风井。

竖井与盾构法隧道相连。

因此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时,存在盾构机必须经过竖井的问题,一般来说盾构过中间风井通常有三种方法:

方案

具体内容

优点

缺点

方案一

盾构机二次始发过站

拼装负环较少,

节约成本,风险较小

反力架加固要求较高,整环负环管片拆除较麻烦;

方案二

拼装整环管片通过

快捷,时间较短

需要负环管片较多成本较高,拆除难度较大

方案三

拼装半环+整环管片通过

需要时间较短,拆除较方便

准备工作要求较高,施工时难度较大

在目前工期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同时考虑到安全方面的因素(风井跨度较大,纵向30m),而且经项目部多次讨论并借鉴其它项目成功实例,决定采用盾构机二次始发过站的方式通过。

四、施工方案

1、方案简介

提前施工弧形砼导台、钢导轨。

盾构机通过中间风井,采用整体平移+二次始发。

盾构机到达中间风井后,利用两台油顶将盾构机整体向前平移,距离大里程洞门1m时停止,安装并加固反力架,拼装负环进行二次始发,负环管片只贴软木衬垫,不需要贴止水条。

在盾构机台车完全顺利进入隧道后,根据施工总体安排,拆除中间风井内的临时管片,恢复中间风井结构施工。

2、施工工作内容及工艺流程

盾构机过中间风井是指从盾构机顺利贯通进入中间风井(也叫进洞)到盾构经过导台进行第二次始发脱出中间风井(也叫出洞)的整个施工过程。

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施工前准备(砼导台、导轨设计施工等)、进出洞洞门位置复核测量、盾构平移推进及管片拼装、管环的加固等。

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五盾构过中间风井施工工艺流程图

五、施工准备

为确保盾构机顺利通过中间风井,盾构机到达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加固两端洞门及预埋密封环板。

2、C30砼导台施工及导轨预埋。

导台里程为ZDK36+~ZDK36+。

导台截面形状与盾构机外壳类似,半径为盾体的半径加钢轨轨头厚度,钢导轨顶面所处弧面半径同盾体半径,钢导轨预埋于导台内,导台采用C30混凝土回填,弧形导台与盾构隧道及中间风井相对关系图见图六。

图六弧形导台与盾构隧道及中间风井相对关系图

导台及导轨施工要点如下:

⑴导台及导轨严格按图设计标高及坡度进行控制;

⑵钢导轨定位要准确,导轨顶面要平顺;

⑶砼导台施工时一要保证模板的弧度,二要保证浇注混凝土时模板的稳定性

如果在拆模时发现导台不够平整,则必须对它进行修整以到达设计要求。

⑷为防止盾构机进出洞时出现“磕头”现象,盾构机进洞时导台及导轨标高比理论值降低50mm,而在出洞前导台及导轨标高则必理论值提高50mm。

六、盾构通过施工

1、盾构进洞

⑴在盾构机到达洞门之前,必须提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安装洞门密封装置(洞门密封圈及B板在盾构机刀盘露头后安装,避免盾构机破洞时的混凝土块砸坏密封板);

b、在中间风井洞门口准备好砂袋、水泵、水管、方木、风炮等应急物质和工具;

特别是作好破除围护桩的准备,保证盾构机及时进入中间风井;

c、准备好双液注浆泵及水玻璃、水泥各一批;

d、盾构机到达前,在钢轨上预先涂抹油脂,减少盾体与钢轨的摩擦力。

⑵在盾构机到达前50米对中间风井附近所有测量控制点进行一次整体、系统的控制测量复测和联测,对所有控制点的坐标进行精密、准确地平差计算,并对激光经纬仪复检和盾构机机头位置人工测量。

盾构贯通前30米和10米对TCA托架三维坐标进行人工复测。

破洞前30米盾构机姿态保持:

机头水平偏差0~10mm,机头竖直偏差0~+10mm,俯仰角、偏转角允许范围±

2mm/m;

⑶在盾构机机头进入距中风井洞门15米范围后,首先减小推力、降低推进速度和刀盘转速并控制出土量。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推进油缸压力不得大于100bar,且盾构机推进速度小于20mm/min。

在抵达洞门的最后三环,须进一步减小推力、降低推进速度,掘进速度控制在5~10mm/min;

⑷中风井洞门下方堆放一定量的砂包作为缓冲层,以便保护密封装置。

⑸盾构进入洞门后,洞门密封圈必须用钢丝绳拉紧。

2、盾构管片拼装

中间风井段管片排列方式如下:

盾构顺利顶推至达二次始发位置后,拼装整环负环,直线前进,直到盾构完全进入洞门。

3、中间风井管片支撑

为了提供盾构步进和二次始发的反力,保证二次始发的第“零”环管片定位准确,有效控制二次始发时管片的错台量,必须做好管片支撑措施。

管片支撑分为底部支撑、两侧支撑、顶部支撑三部分(见下面中间风井管片支撑图),图中型钢全部采用[18a。

⑴底部支撑:

当管片脱出盾尾后,导台钢轨与管片之间存在150mm间隙,每环垫2块木楔,防止管片下沉。

⑵两侧支撑:

在风井段设置斜向支撑,管片脱出盾尾后,及时利用钢管和木楔子固定管片与A1、A3块管片,防止管片向两侧偏移。

⑶顶部支撑(或底部钢丝绳):

为了防止管片上浮,对整环管片用钢丝绳进行捆绑并固定于导台预埋件上,千斤顶反力由反力架提供。

图七中间风井管片支撑图

4、盾构在中风井内推进

⑴刀盘在推进过程不宜旋转,推进时仅使用下部千斤顶(C组),推进速度控制在10~20mm/min以内。

⑵为防止盾构机在中风井段推进过程中旋转,在盾体两侧加焊防滚楔块;

⑶过站段每环管片在脱离盾尾超过一半后,及时下垫楔形方木塞紧,管片与导台间的空隙用细砂填充;

⑷盾构姿态由于导台在浇注时已确定,则盾构姿态应与导台一致。

5、在中间风井内进行机械维护、检修

当盾构机机头到达中间风井位置时,组织机械、电气专业人员对盾体部件进行维护和检修。

内容主要包括:

刀具、盾尾密封刷检查更换。

6、过中风井后再次始发段的推进

盾构机从中风井再次始发所用反力由反力架提供,始发推进阶段总推力按500吨进行设计,因此在始发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

⑴中风井和出洞后6环千斤顶总推力应控制在500吨以内,速度控制在20mm/min以内。

⑵推进过程中,千斤顶推力的调节应平稳,防止推力突变;

⑶为防止盾构机推进过程中盾体滚动,在盾体上焊接防滚楔块;

⑷每环管片脱出盾尾超过管环宽度一半时,在管环底部及时塞楔形方木并灌砂回填管环与导台间的空隙;

⑸在管环的3、9、12点位置设置方木撑以防管环整体松动;

⑹做好注浆工作,防止进入洞门后的最初几环管片下沉,必要时注双液浆;

⑺加强出洞期间地面沉降的监测;

⑻出洞前所拼装的管片均采用单面楔形管片。

七、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

1、进洞时,盾构机“撞头”,导台破碎

盾构推进根据洞门复测时的姿态,实时调整掘进姿态贯通,当导台标高与洞门标高一致,而刀盘比盾体大,这样容易出现盾构机“撞头”、导台破碎现象。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出现,本方案采取以下三条控制:

⑴控制盾构机进洞前的姿态,机头竖直偏差控制在0~+10mm;

⑵浇注砼导台及预埋钢导轨时,降低进洞位置处导台及导轨标高,中间风井该处施工控制标高比设计标高低50mm,附图二、三中导台及导轨施工控制标高已对此加以考虑;

⑶在进洞时导台上方离洞门5米范围内铺满砂袋,防止贯通时洞门混凝土掉下来砸伤导台。

2、到中风井出洞时,盾构机“磕头”

始发推进过程,在盾构刀盘到达掌子面前,容易出现盾构机“磕头”现象。

对此本方案采取如下措施:

⑴在浇注导台时,出洞位置砼导台及导轨的高程高于设计标高30mm;

⑵在洞门内底部按导台的弧面浇注斜坡形素砼导台。

3、推进时管片出现左右摇摆、下沉现象

推进时由于管片在各个面上的受力不一样,在左右油缸的推力差较大而管环在上下、左右没有反力支撑时则出现管片左右摇摆、下沉现象。

这主要是在拼装管片时管片螺栓没有上紧、每一环在脱离盾尾后未采取措施所致。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中风井过站段拟采取以下措施:

⑴当管片有一半脱出盾尾时,就及时在下方塞紧楔形方木;

⑵对脱出盾尾的管片螺栓进行二次紧固;

⑶在管片左右侧及顶部加木方或槽钢支撑,稳定管片,防止管片推进过程中摆动错位;

⑷在管片底与导台之间的空隙回填细砂,进一步稳定管片。

八、测量监控

1、地面沉降监测

⑴盾构机离进洞洞口前100-150米时,在左、右线地面隧道中线方向上一般每隔15米建立一个监测断面,在中间风井井口地面适当增加监测断面。

⑵测量频率:

盾构机前100米初值每天测量1次,盾构机头里程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