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相关读物直书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第3单元相关读物直书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3单元相关读物直书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凶
(5)朝
(6)道
(7)曾
(8)以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树之风声(名词作动词,树立)
(2)况史之为务(名词作动词,写史)
(3)或身膏斧钺(名词作动词,赴死或受死)
(4)贯三光而洞九泉(名词作动词,埋葬)
(5)无闻后代(使动用法,使……闻)
(6)然后能成其良直(形容词作名词,良直的品格)
(7)韦昭仗正于吴朝(形容词作名词,正义)
(8)正直者,人之所贵(形容词作动词,崇尚,重视)
(9)幸获两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0)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使动用法,使……退走)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树之风声
古义:
好的风气。
今义:
刮风的声音;
传播出来的信息。
(2)其叙述当时
当时历史。
过去某种事情发生的那个时候;
当初。
(3)盖烈士徇名
刚烈之士。
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判断句)
译文:
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
(2)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
(状语后置句)
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在魏国犯了忌讳。
(3)贯三光而洞九泉。
(省略句)
一边是上贯三光,一边是下埋九泉。
(4)见屈武侯。
(被动句)
被诸葛亮击败。
(5)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
[常识·
速览]
秉笔直书——刘知几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生于唐代名门,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于文学。
他20岁时中进士。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工作。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
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
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官,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
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官垄断史学表示抗议。
景龙四年(710),《史通》撰成。
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史通》
1.体例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
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
内篇有39篇,外篇有13篇,合计52篇。
其中,属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等3篇,大约在北宋时已亡佚,今存仅有49篇。
内篇是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记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另有《序录》一篇,为全书的序文。
2.内容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
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记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纂方法做了专篇记述。
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
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世”“谀言媚主”。
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
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
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学家应具备三种才能,即史才、史学和史识。
史才,指驾驭史料、撰著史书的能力;
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
史识,指良好的史学见解和秉笔直书的品德与精神。
其中,史识最为重要。
“三长”之说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疑问3:
[整体·
感知]
《直书》一文以丰富的史实材料对中国史学中“直书”这一优良传统作了深入论述。
作者认为,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是史学家的最高境界,“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
在具体叙述中,要避免个人好恶。
他称赞历史上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家,认为正是他们敢于彰善贬恶的精神,才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而对那些“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人,作者则持批评态度。
[文本·
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
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
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答案】 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采用了正面举例的论证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生前身后都独擅令名的董狐,因记载“崔杼弑其君”而遭杀身之祸的齐太史,勇述汉非的司马迁,不屈从于淫威坚守信史的韦昭,因据实直书而暴“国恶”被灭族的崔浩。
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二、阅读课文第四段,回答问题。
3.第四段指出了直书与曲笔的价值有何不同?
对后来的史家提出了什么希望?
【答案】
(1)不同:
著史不易,直书更难。
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
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
(2)希望:
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记载这件事,结果也被杀了,最小的弟弟仍坚持记载,崔杼才不敢再杀。
马迁之述汉非: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记载了不少汉统治者的过失,比如抨击汉文帝,说他“赏太轻,罚太重”,又指责汉武帝穷兵黩武,卖官鬻爵。
后来被诬为“谤书”。
身膏斧钺:
身遭刑戮。
膏,犹沾溉,
替的时候。
列营渭曲,见屈武侯:
公元234年,武乡侯诸葛亮据武功(今陕西眉县)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
8月,诸葛亮病死军中,杨仪等整军而出。
司马懿得知,立即追击。
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假装与魏军交战。
司马懿畏惧,不敢进逼,杨仪结队从容撤走。
百姓为之谚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
”
渭,指渭河,在陕西中部,为黄河最大支流。
曲,水流弯折之处。
杜口:
闭口。
审实:
细究真实情况。
河朔:
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此指北魏。
箕裘未陨:
意思是北魏王公贵族后裔依然当政。
箕裘,语出《礼记·
学记》: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比喻继承祖先事业。
陨,毁坏、毁弃。
薪构:
即“薪传”“堂构”,文中比喻先人事业。
薪传,即薪尽火传,意思是柴虽尽,火种仍留传,语出
[课内·
素材]
刘知几关心时事,对不正之风敢于直谏。
在武则天天授二年十二月,他上书请淘汰尸位素餐的冗吏。
但刘知几的直言,却不受朝廷的重视,反而惹得一些权贵不满,致使刘知几十五年官职不得升迁。
长安元年,刘知几出任著作佐郎,从此他走上专门著史之路。
唐睿宗继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武则天宠信张昌宗、张易之,二人乘机诬告丞相魏元忠阴谋造反,又逼魏元忠部下张说作伪证陷害魏元忠。
张说找刘知几商议,刘知几阻止,云:
“无污青史,无累子孙。
”张说走后,刘知几仍然难平胸中愤懑,提笔写下《思慎赋》,痛斥奸臣酷吏无耻罪行。
刘知几把《思慎赋》呈给武则天,武则天不屑一顾放在一边,说:
“爱卿不要妄言干政,老身封爱卿当凤阁舍人,负责编撰老身的《实录》。
刘知几沮丧万分,无可奈何到凤阁上任,编撰二十卷《武后实录》。
他秉笔直书,如实记载张昌宗、张易之逼迫张说陷害丞相魏元忠的事实。
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胁迫他曲笔掩盖史实,遭到拒绝。
【应用角度】 “正直”“秉笔写史”“开谏致明”等。
[热点·
呵护母亲河 黄河卫士在行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黄河的治理力度,黄河两岸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然而,人们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许多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污染河水和景观,也给工程管理带来难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生态环境,2015年7月,“呵护母亲河,人人都是江河卫士”大型公益活动得到了山东沿黄9市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先后有200多名市民和100多名黄河职工志愿者参与进来,他们手拿垃圾捡拾夹和垃圾袋,走上堤防工程和黄河沙滩,捡拾满地的垃圾,向过往行人、车辆宣传环保知识,劝导岸边的游客爱护环境,文明举止。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媒评文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不仅需要黄河职工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做好黄河环保宣传,唤起更多群众“关爱母亲河”的意识。
从点滴做起,热爱黄河、建设黄河、呵护黄河,做黄河的忠诚卫士!
——水与中国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