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4126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兰亭集序教案34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组织教学

1分钟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学习委员点名并

学习委员点名并记入日志。

检查复习

5分钟

提问学生背诵《兰亭集序》

找几名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

4分钟

孔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

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新课教学

35分钟

44分钟

第三课时

一、文本研读

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

【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聚会活动之乐(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享受之乐(赏心)

【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

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过渡】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

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3、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

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

【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

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

归隐山林)。

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

“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

4、【讨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

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5、【关键句】“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

【明确】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

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

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过渡】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明确】是痛惜之情,是对"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的痛惜。

【过渡】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

齐读课文第四段。

7、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

“悲”是什么意思?

悲伤?

悲哀?

悲叹?

明确: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

死生亦大矣;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

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

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

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第二课时

8、【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

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

正如作者所说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9、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

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10、【讨论】“悲”=消极?

【明确】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

“未知死,焉知生?

”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

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况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

总结: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地打动了我们。

11、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明确】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亦有感于生死这件事。

后人应明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所作为。

【小结】本文首先,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次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最后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拓展探究

1、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经感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本文三个特点:

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

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

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