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Word下载.docx
《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整体而言,其主要生活、收入来源已由农业生产转向主要依赖于非农业的务工经商活动;
就其职业角色而言,也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虽然他们中一局部人还保存着承包耕地,但种地只是执行着最低生活保障的功能,是作为躲避城市各种风险的避难所而保存的。
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很难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农村的孩子走出乡土的困难。
走进城市讨生活的庄稼人,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
火车站里,他们身背铺盖卷茫然地环视;
城市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上,他们忙碌地搭建脚手架;
劳动密集的工业流水线上,他们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操作;
货运的码头上,他们紧地搬运沉重的物品;
大街小巷中,他们回收着生活的废品;
千万个家庭里,她们照料着城市人家的孩子;
夜晚的地铁里,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并面对着投来的异样目光……但这些人普普通通的生活,却真实向世人昭示,他们已成为五彩斑斓的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展产生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农民工进城既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客观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农民工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双重变化。
一方面,农民工对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民工直接促进了农村居民家庭脱贫。
在农村,光是种地至多解决温饱,更不用说改善生活、供子女上学和增加工农业生产投入,还有各种税费以及统筹提留,也没法如期完成,农民出去打工后,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进城打工还为返乡农民创业提供了资本积累、技术知识、管理经历和市场信息。
其次,打工族返乡创业推动了当地市场经济的开展,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当地农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
再次,农民工带来了劳动力和资金的双向流动,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源。
此外,返乡创业也缓和了劳动力盲目流动所造成的交通紧、流动本钱过高等矛盾,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节省了劳动力市场交易的本钱。
、等省的代表说,每年农民工从打工地汇回家乡的钱都在2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全省财政收入。
这几年农民收入仍能维持低速增长,靠的主要是非农收入,而其中进城打工收入又占了大头,这对于缓解城乡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是功不可没的。
另一方面,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开展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首先,农民工是城市市政建立的重要劳动力队伍。
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生活的重大改变,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城市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有这些城里人引以为豪的事情,都离不开农民工的奉献。
其次,农民工是城市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
城市居民现在越来越感到日常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进城拾遗补缺,把许多劳动强度大的脏重累险活都揽了下来,在建筑、运输、农贸、效劳等领域,农民工已经成了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力量。
再次,农民工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展。
城市工业生产的开展需要劳动力,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的"
拉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也需要向城市转移,形成"
推力〞。
最后,农民工实现了大批廉价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开展。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类、皮革制品等加工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中国出口的13亿双鞋中绝大局部农民工生产的。
经过调查研究,有这样一笔账:
一个进城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大约在25000元左右,而一个农民工一年充其量才拿走8000元,剩余的17000元都留给了打工所在的城市。
照这样计算,如果一个城市有10万农民工务工,这些农民工为这个城市创造的价值一年就是17个亿,如果有100万农民工呢,那就是170个亿。
目前,一般的中等城市吸纳的农民工大都在10万人以上,大城市吸纳的农民工100万人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的价值可想而知。
再者,农民工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国民财富的奉献日益明显,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开展。
首先,农民工参与城市经济建立,带来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东、西部地区城市分布严重不均的状况。
其次,农民工对小城镇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社会构造,加速了城市社会的变迁。
大量农民工的存在,为我国工业化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并由于农民工在体制外就业,进入和退出岗位完全依赖市场,政府不付出制度本钱,农民工便形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的"
蓄水池〞,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竞争效率,加快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并冲破了城乡分割的社会构造,推动了城市劳动力的职业竞争,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推动力。
当然,大批外来劳动力进城开展经济活动无疑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农民工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样面临着失业风险和剧烈的生存竞争,城市的犯罪现象有上升的势头,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且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很困难,他们背土离乡,家乡的亲人也因此感到孤独和缺乏亲情。
二.农民工就业现状
说农民工问题不容回避,是因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要探讨农民进城的利弊得失,而是如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是"
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最近几年的统计结果均显示出,我国农民进城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大,2002年的统计结果是,目前有9400万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务工,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以每年400-500万人的速度增加,越是大中城市和经济兴旺地区,农民工的数量越多。
其中70%以上的农民工在县级以上城市务工,30%左右集中在小城镇。
长期以来我国就业承受很大压力。
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了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工找不到活干,出现了"
有工无人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多数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无法到达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次,农民工就业意识有所提高,在选择单位时不仅仅从工资方面考虑,对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大局部是18至25岁的年青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也根本上没干过什么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却对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过高,因此很难找到适宜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一种构造性失业。
即市场需要的劳动力有一定的职业技能门槛,而许多劳动力因为缺乏技能而被关在就业的大门外。
目前许多企业急需的,并不是那些普通民工,而是立即能上岗的熟练工。
而没有技术特长的民工,四处奔波也难以找到工作。
所谓的"
民工荒〞,实际是紧缺熟练工。
因此大局部农民工如果找到工作,根本是没有门槛而只需要力气的低技术、低收入的体力活。
因此,局部地区和行业虽出现"
招工难〞,也不能认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逆转。
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是,随着经济开展和沿海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民工和其他劳动力的就业门槛在逐渐提高。
没有一定职业技能民工,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三.农民工进城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来,农民进城就业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调查显示,通过社会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就业的人员只占13.3%,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和广告信息引导就业的人员仅占总数的3.3%,还有83.4%的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自发外出的。
他们的外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有的徒劳返乡,有的滞留城市,有的被非法中介和虚假信息诱骗,人身和经济权益受到很大伤害。
二是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培训薄弱,制约了农民进城就业能力的提高。
目前,农民进城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农职业培训投入严重缺乏;
虽然农业、劳动、教育、工会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缺乏统一方案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
培训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主观性培训较多,技能性和"
订单式〞培训较少;
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三是合法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护。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很多民工未签劳动合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缺乏根底。
二是农民工根本上没有定量或固定的劳动时间。
据调查,有73.3%的民工工作在10小时以上,最长的达13个小时。
三是用工单位没给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和提供工伤费用。
四是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
五是进城就业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仍有发生。
六是民工法律意识仍很淡薄。
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36.7%的民工选择"
找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
四是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滞后,看病无保障。
调查显示,有医疗保险的只有3.3%,还有96.7%的民工没有办理医疗保险。
他们生病以后只有16.7%的人会选择直接去医院,83.3%的人是自己随便买点药吃或硬扛。
五是民工子女入学"
门槛〞高。
在被调查的130位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中,有学龄〔幼龄〕子女的78人,其中有33.1%的民工带着子女外出进城务工,并在就业城市上学,入学收费与当地城市人子女一样的占66.9%,还有33.3%的民工子女因没有城市户口需要交纳较高的各种费用才能入学。
六是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效劳体系建立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
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还存在着领导机构不明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统计指标及效劳不规等问题,影响了农民进城就业。
四.促进农民工外出寻求就业时机的措施
一.是用渐进的方式改善户籍制度,授予农村外出务工者与永久居民类似的根本权利。
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确保农民工作为输入地长期居民的权利,包括购置或租赁房屋的权利,获得根本的医疗保健和子女承受根底教育的权利。
同时,至少保存输出地居民的一局部权利〔特别是对土地的权利〕,继续维系他们和家乡的关系,保持他们对于家乡的认同感。
二.是进一步促进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使他们能够共同设置相关的效劳机构,共同支付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资金。
三.是四是促进把农民工纳入决策机制的形成,也就是说在决策中也能够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使农村外出务工群体无论对输出地还是输入地的事务,都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四.是确保农民工得到公平的待遇。
废除任何限制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寻找工作或者临时性工作的不公平限制;
确保法律程序的实施,包括和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签订合同,及时发工资,不找任何理由拖延或者克扣工资;
改善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女性劳动者,包括安康、卫生和平安;
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以自愿为根底的技术和法律培训,不能征收任何不合理的费用;
为他们的子女受教育安排不同的渠道,使其子女在教育上所获得的待遇和城市居民的子女不应有所差异;
加强适当的管理,包括方案生育、就业、卫生和法律援助。
解析民工潮的流动脉络———读"
中国民工潮"
(书刊评介)
对民工潮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进展了有益探索,其特点如下:
描述了我国民工潮开展的历程。
作者屡次深入到农民工的流出地与流入地
进展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个案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获取了
关于农民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该书的民工实录篇、入城篇、生存篇、适应篇、
理论与管理篇等,对农民工进城的概况、阶段、动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