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6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doc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班有名学生,男生人,女生人。

总体来看,基础较差,好多学生连1、2、3、4、5等数字都不会写,还有几个学生连10个都数不清。

再加上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编排教材,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为主。

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例如:

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

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第二单元“比较”。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

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

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

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

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

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三、“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

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备课。

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按照学校要求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互相取长补短,把集体的结晶运用到教学中。

同时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

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

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

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3、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

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

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

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4、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

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布置分层作业,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

5、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思。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 生活中的数———————8-9课时   第一、三周

二、比较——————8-9课时     第四、五周 

三、加与减

(一)————9-12课时     第七、八周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四分类————————5课时  第九周

五位置与顺序——5课时     第十周 

六认识图形——————8-9课  第十一、十三周

六、加与减

(二)—————8-9课时第十四、十六周 

七、数学好玩—————5课时     第十七周 

八认识钟表——5课时     第十八周 

总复习—————————5课时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10课时第二十、二十一周

周次

起止时间

课题

课时

备注

1

9.1

入学教育

2

2

9.4—9.8

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

4

教师节

3

9.11—9.15

文具快乐的午餐动物乐园

5

4

9.18—9.22

过生日下课啦跷跷板

5

5

9.25—9.30

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可爱的小猫

6

10.1—10.8

国庆节

5

中秋节

7

10.9—10.13

练习一猜数游戏背土豆

5

8

10.16-10.20

跳绳可爱的企鹅小鸡吃食

5

9

10.23-10.27

乘车练习二加减发表

5

10

10.30-11.3

整理与复习整理房间一起来分类

5

11

11.6-11.10

中期复习

12

11.13-11.17

前后

5

13

11.20-11.24

上下

5

14

11.27-11.1

左右教室单元测试

5

15

12.4-12.8

认识图形你说我做单元测试

5

16

12.18-12.22

古人计数搭积木

5

17

12.25-12.29

有几瓶奶有几棵树

5

18

1.2-1.5

有几只小鸟练习三做个加法表

5

19

1.8-1.12

数学好玩一起做游戏小明的一天

5

20

1.15-1.19

总复习

(一)

(二)

5

21

1.22-1.26

期末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