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1982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B.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

C.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D.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

3.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掘出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4.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

后之子,宜承大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

5.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

“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

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

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

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

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

C.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

6.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

“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这从侧面反映了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D.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7.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

由此可知,唐代

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8.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

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

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

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

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

A.秦汉时期的九卿

B.隋唐的门下省

C.宋初的中书门下

D.清朝的军机处

9.乾隆时规定:

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

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

被朝

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

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0.思想家李贽说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李贽这种思想

A.批判理学空疏学风

B.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

C.挑战孔孟正统权威

D.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

11.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

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12.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

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13.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14.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5.《共同纲领》提出:

“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1954年宪法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16.1998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住房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与这一目标相关的是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B.住房商品化的完全实现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的尖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7.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8.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

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

这说明

A.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

B.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D.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

19.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

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

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

这些现象

A.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B.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C.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0.詹姆斯·

弗农在《远方的陌生人》中提到:

“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C.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

D.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21.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行政权扩大的趋势

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

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

D.有利于提高议会的办事效率

22.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3.1975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成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六国集团。

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G6变为G7。

1998年俄罗斯加入,G7演变为G8,1999年,G7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南非、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加入,G20成立。

从G6到G20说明:

A.新兴工业国家已居优势

B.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D.20国集团成为全球权力中心[]

24.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

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

A.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

B.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

C.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

D.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所谓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央的权力结构中将群臣的权力集中于皇帝。

这样就形成“惟以一人治天下”的局面。

的确到了清代,无论是皇权的专制还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清朝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的政体,并分析其主要不同。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改革历法。

新历法称“格列高利历”,最初只在法国、意大利等天主教地区采用,其后300余年间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见下表)。

格列高利历大事记

到17世纪末

一些新教国家如德意志、荷兰纷纷放弃宗教抵制,改用格列高利历。

1752年

出于准确计算时间、尤其是外贸交

往的需要,英国最终采用格列高利历,并推广到其殖民地和自治领。

到19世纪末

格列高利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