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1027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1卷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据学者统计,西汉时期皇帝颁布的农业诏书数量较多,且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农本立国传统稳固

C.精耕细作农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3.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肯定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

这反映出南宋()

A.皇权直接决定理学兴亡B.其他理学学派销声匿迹

C.程朱理学的政治地位得到强化D.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

4.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

“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5.《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

A.与清朝关系友好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侵犯了中国领土D.破坏了中国的朝贡体系

6.191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矿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

凡是与中华民国有约定的外国人,可以和本国人民一起取得我国的矿业权,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

外国人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

这一规定()

A.迟滞了外资对华输出的步伐B.试图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

C.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D.极大激发了华侨的投资热情

7.“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一九三四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

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

”毛泽东这段话意在强调()

A.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

B.遵义会议是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D.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应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

8.1985年11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其目的是解决深圳企业人民币和外汇配套脱节的问题,以加强外汇资金的横向流动,提高使用外汇的经济效益。

深圳外汇调剂中心的成立()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B.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C.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9.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时……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

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D.发达的城邦教育

10.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当时位于荷兰)等城市崛起,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后来阿姆斯特丹银行发明了银行票据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支票账务系统。

荷兰银行业的发展()

A.导致欧洲贵金属的大量外流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有利于商业殖民帝国的形成D.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1.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12.当前的全球化让一些新兴经济体抓住机会,迅速发展起来。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重新找回自信,而且发现现代文明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用古代文明去思考,反而可以被解决,于是很多国家就开始重新发掘自身的文明。

材料主要表明()

A.传统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明多样化发展

C.现代文明发展已经陷入困境D.新兴经济体改变了文明发展路径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万历年间,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镇上有油坊二十家,因镇民少,辄雇邻近县乡的百姓为佣。

清康照《钱塘县志》载:

“四方之民,朝西暮东,如鸟之飞,鱼之游,流寓多于土著”,清道光年间,“苏州、杭州已出现拥有千架织机的纺织工场”。

清末沪上“纱厂林立”,附近的农民“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

——摘编自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等

材料二19世纪初,普鲁士首相施泰因和哈登贝格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农民通过赎买土地……获得了人身自由。

当时重工业发达的鲁尔区的几个小手工业城镇原来人口不过5000人,到1850年增加到200万,大多数人从事矿业开采、冶炼、机器制造等方面的工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多数德国人首先向农村附近的小城镇流动……德国的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1890年,英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居民总数占总人口的32%,德国占12%。

1875—1910年,德国城市居民增长了1/3。

——摘编自《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875—1910年德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德两国劳动力转移的相同作用。

(1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要求:

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按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启了以“修明武备为第一要务”的军事改革。

至1898年,清政府陆续组建了湖北护军、自强军、新建陆军和武毅军四支新式军队。

这些军队“参用各国洋人教习,练兵讲求枪炮理法兼习营垒测绘”,其训练完全参照西法,初步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兵种部队。

此外,军队的管理方式、组织制度都在向近代转变。

由于财力困窘,此次改革重点集中在陆军,海军方面则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军事改革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后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7分)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日趋强硬,而法国则顾及自身安全不肯再在军备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使得裁军大会在2月份复会后很快就陷于停滞。

1933年3月18日,意大利政府分别向英、法、德三国驻意大使递交了一份名为《谅解与合作公约》的草案,倡导英、法、德、意签订四国公约来合作解决欧洲问题。

英国自始至终积极地支持四国公约,其目的是要利用该公约来促进法德关系的改善,从而为打破裁军僵局开路。

法国参加四国公约谈判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而非真心谋求与德国和解。

因此,当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后,意大利建议援引四国公约继续裁军谈判时,法国立即抛弃了四国公约。

英法双方各持己见,以至于在11月9日的裁军大会上发生了激烈争吵,最终不欢而散。

由于英法始终没能在如何应对德国退出裁军大会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裁军大会最终于1934年6月11日宣告失败。

——摘编自梁占军《英国、法国与四国公约(1933.3〜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国公约谈判的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国公约谈判失败的原因。

17.【历史——选修3: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

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商代甲骨文“国”的含义到西周金文“国”的含义的变化,可知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西周的“国”强调王或诸侯的领地,体现出西周时期周天子或诸侯王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项正确。

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

材料中甲骨文和金文对于“国”的含义表述,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的内容,体现不出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和金文对于“国”的含义的区别,没有涉及当时各地的文字是否统一规范,排除C项。

2.答案:

B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颁布的农业诏书较多,且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农本立国的传统稳固,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排除A项;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与此联系不紧密,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抑商”,且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形成,排除D项。

3.答案:

C

据材料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确立程朱理学的“道统”地位,反映出理学的政治地位得到强化,C项正确。

“皇权直接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其他理学学派“销声匿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南宋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排除D项。

4.答案: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表明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B项正确。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A项错误;

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宋朝的市,C项错误;

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材料的内容是草市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D项错误。

5.答案:

由材料可知,《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免罪汉奸、释放卖国贼,这是英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B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条款并没有提及中国的领土主权,C项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