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0790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2岳麓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渐进式变革制度

B.维护君主立宪制

C.建立民主共和制

D.实现宪政体制

4.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5.

1881年开平矿务局日产煤300吨,运输成为瓶颈,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决定,从唐山矿区到胥各庄码头之间修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火车轨附近就是清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清廷禁止火车行驶,除非用马和骡子拉。

这说明了

A.守旧思想影响近代化

B.工业化冲击殖民地文化

C.推翻专制是当务之急

D.民族资本发展举步维艰

6.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指出,以往所接触的民族,纵能凭其一时武力,乘中国之弊,以图一逞,彼此形势犹可相埒。

近代所接触的西洋则大不然。

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于是张皇失措,自处处人,两无是处,遂陷入悲运。

A.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国发展

B.近代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C.战争改变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D.鸦片战争加速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

7.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

“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

”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A.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

C.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

8.

1882年清廷解除对火车头的禁令,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

1887-1893年唐胥铁路向东延伸至山海关,向西延伸至天津和北京。

1889年清廷下诏肯定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

这反映了

A.中国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

B.清政府专注于推动铁路建设

C.清政府成为近代化的推动者

D.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认可

9.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君,末也;

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三权分立

C.君主立宪

D.社会契约

10.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11.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

“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

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

即吾所谓处治也。

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重视发展海防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12.

鲁迅先生曾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13.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

C.反对专制统治

D.救亡图存

14.

梁启超说:

“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15.

魏源和严复都是我国近代早期的爱国思想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A.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B.都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

C.都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重要性

D.都主张维新改革

16.

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演进过程。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2、非选择题

17.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因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

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

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

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

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

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试卷答案

1.C

材料中“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即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即主张维护封建纲常伦理,这是洋务派中的“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是洋务派,故选C;

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领袖,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ABD。

2.D

材料主旨是指中国的一种改革思想一方面要借助外国的思想来改造中国的旧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中国的传统儒学来为其改革做思想动员,这是康梁维新思想表现出的特点。

D项属于维新思想主张的“君民共治”的君主立宪制,故答案为D项。

A、B项反对变革,排除;

C项是对待中学、西学的态度,不是为改革所做的理论准备,排除。

3.D

根据材料“能行宪政……皆可也”“不能行宪政……皆不可也”“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梁启超反复强调宪政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宪政问题,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能行宪政……皆可也”“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梁启超强调宪政对现有君主制改造,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现在之基础,……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

点睛:

材料“能行宪政……皆可也”“不能行宪政……皆不可也”“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是解题关键信息。

4.C

从中国近代史来看,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地位不断下降,这是中国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加强,即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的过程,C正确。

ABD三项都是C项的具体表现的一部分,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ABD。

5.A

“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清廷禁止火车行驶,除非用马和骡子拉”信息说明迷信的思想严重影响到火车文明在中国的发展,故A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文化信息,故B错误;

专制推翻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民族资本发展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6.B

“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说明外族的入侵促使国人思想的反省,推动民族反思,故B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7.D

根据材料“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可知康有为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即他为自己改革中国的制度寻求文化上的支持。

故D项正确。

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故A项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

材料强调康有为寻找改制的依据,而不是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C项排除。

8.C

从材料中清政府解除禁令到成立铁路公司成立、修建铁路再到下诏肯定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可以看出清政府在推动铁路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由此可知清政府成为近代化的推动者,故C项正确。

中国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是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故A项排除。

从材料无法得出“专注于推动铁路建设”的结论,故B项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清政府推动铁路建设,无法得出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认可,故D项排除。

9.D

由材料“民不能相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及“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可知,谭嗣同在此论述政府组织形式是由民众推举一民为国家君主,人民地位高于君主,这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故D项正确;

天赋人权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

三权分立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

ABC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10.A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评价

11.B

材料“将谓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