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0720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8、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9、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

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10、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

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12、幼儿的自我中心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14、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

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1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16、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17、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8、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9、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20、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21、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

2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3、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2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

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2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26、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27、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28、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自主互动的机会。

训练他们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2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

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与规律。

30、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

31、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

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32、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33.行为训练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34、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教育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35、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36、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最为常见。

37、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38、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39、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大类型。

40、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41、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42、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

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43、语言的内容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4、自我强化是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45、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

46、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教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4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有:

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48、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或角色承担发展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49、多数研究认为,3岁—6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5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51、从幼儿自身的建构出发进行社会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维度需要把握的基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

公民是具有公共事物知识、公民美德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3.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4.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人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5.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

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7.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

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1.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1.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3.从"

学"

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

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1.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分部分: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是:

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二、简述题

1、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

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

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4、简述学前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5、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

从发展的内容上看,儿童的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即儿童生命各方面的完整发展,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从时间上看,是指终身的完整发展,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6、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1)助人与分享。

(2)合作。

(3)安慰与保护。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