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0324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考试全部考试重点包过_精品文档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18、哮与喘的鉴别:

(哮多兼喘;

喘未必哮)(哮分寒热;

喘分虚实。

哮:

病名;

声响;

阵发;

呼吸有声;

R↑;

突然、反复发作

喘:

症状;

气息;

持久;

呼吸困难;

R↑↑;

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

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

邪气壅肺;

痰浊阻滞。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

呼出为快;

虚证:

肺肾不足;

气失摄纳。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

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

“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

‘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指喘证病机。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

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喘证治疗原则。

出自《类证治裁》(清?

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

《备急千金要方》(唐?

孙思邈)。

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

许叔微)。

提出‘肺虫’说。

——“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

始于元?

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

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

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

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

症状轻;

有诱因;

多实;

自行缓解;

病位浅;

功能性。

泻实:

镇惊安神。

怔忡:

症状重;

无诱因;

多虚;

持续发作;

病位深;

器质性。

补虚:

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

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

厥病》。

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

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

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

先去邪后扶正。

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

逆调论》。

46、明?

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47、不寐的病机:

心火旺盛。

——肝郁化火;

痰热扰心;

虚症:

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胆气虚。

48、‘癫狂’——出自《内经》。

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9、区分‘癫’与‘狂’——《难经?

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

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

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

痰气郁结,蒙蔽心窍。

心脾气血两虚。

狂:

痰火上扰,心神不安。

心肾失调。

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

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

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

暴厥;

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

胃脘胀痛;

时间长;

伴消化道症状;

硝甘无效;

心电图正常。

心痛:

胸部闷痛;

时间短;

伴胸闷放射痛;

硝甘可缓解;

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

《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

“呃,病气逆也,”

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

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

寒证;

虚热证。

69、‘腹痛’始见于《内经》。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

”——李东垣。

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

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

升提;

清凉;

疏利;

甘缓;

酸收;

燥脾;

温肾;

固涩。

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

《难经》称为‘大瘕泄’。

《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

”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

里急后重;

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

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

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

肝郁气滞——胀痛。

肝胆湿热——口苦恶心。

肝血瘀滞——刺痛。

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

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

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

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

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

太阳(前);

少阳(两侧);

阳明;

太阴(后);

少阴;

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

真头痛(脑出血);

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

春温(乙型脑炎)。

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

《素问?

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01、“无痰则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

102、“无虚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书》。

10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出自《素问?

至真要大论》。

104、“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出自《医学正传》。

105、中风始见于《内经》,以别名而论。

106、提出“络脉空虚”为本的始于张仲景。

107、“外风”学说、“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前。

108、“内风”立论——金元时期。

109、四大流派——张元素:

病因为热。

刘河间:

“心火暴盛”。

李东垣:

“正气自虚”。

朱丹溪:

“湿痰生热”。

110、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111、中风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112、中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中风:

(主证)口舌歪斜。

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口辟:

(面部症状)口眼歪斜。

风寒痹阻络脉。

痫证:

(发作性)口吐白沫。

无后遗症。

肝风逆乱。

痉证:

抽搐强直;

重者昏迷。

邪壅经络;

筋脉挛急。

痿证:

(发病缓慢)无精神症状。

筋脉失养;

弛缓不收。

厥证:

四肢厥冷;

不省人事。

气机逆乱;

阴阳气血不能顺接。

113、‘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

疟论》。

114、《神农本草经》记载:

常山、蜀漆可治疗疟疾。

115、《肘后备急方》提出‘瘴气’说,指出青蒿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116、“一岁之间,夫幼相苦,若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7、“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达原饮,出自《温疫论》(吴有性)。

118、疟疾的病位——半表半里,营卫之间,属少阳经。

119、‘水肿’始见于《内经》,称为‘水’。

分类‘风水’、‘石水’、‘涌水’。

120、《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水肿与肺、肾的关系——“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121、“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至真要大论》

122、“开鬼门,洁净腑。

”——指水肿的治疗原则。

123、《金匮要略》提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的水肿分类。

124、“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出自《金匮要略》

125、《济生方》(宋?

严用和)提出‘阴水’‘阳水’说。

倡导‘温脾暖肾’治法。

126、《丹溪心法?

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127、水肿病机要点——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合;

三焦气化不利。

128、阴水、阳水辨证要点:

阴水:

缓、虚、内伤。

由下而上;

按之如泥;

兼:

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脾、肾。

阳水:

急、实、外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