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0080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之探索性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後,本研究就社區意識在理論面、研究面與政策面上的意涵,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

關鍵字:

社區意識、社區參與、敦親睦鄰

rr 、,▲・

宣、刖目

自從Hillery(1955,引自Bessetal,2002:

4)的論文指出社區(community)至少包含了94種不同的定義後,其似乎已預示,對於社區槪念的討論,將在往後的半個世紀裡,成爲學術界持續受到爭議的課題。

對許多人來說,社區這個詞同時是熟悉也是陌生的'

隨著1980年代西方國家引進的新右派市場取向,對於政府科層的不信任與懷疑,讓競爭與效率法則成爲政府再造的標語,加上整體社會氣氛在資本主義的催化下,改變了傳統社區的既有風貌,並帶給人們生活壓力與自利取向,一種社區失落(lossofcommunity)的危機論述,逐漸成爲政治人物的口號,它代表的不僅是人口流動所產生的社會網絡解組,更深層的意義則是社區居民集體意識的削弱與悖離,一種缺乏互信基礎的社區生活,將使得傳統社會規範或集體效率下降,並再度弱化早已相當脆弱的社會基礎,增加政府用以處理各種社會問題的支出成本。

臺灣過去所立基的現代性經濟發展方針'

亦產生類似問題'

在1990年代爆發社會力的風潮後,一連串社區營造運動的推波助瀾,帶給政府擬訂新社區政策的動能,一方面,文建會擔負起相關政策與論述的推動主體,從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成形,2002年「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新故鄕社區營造」子計畫,以及2005年的「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理念逐漸從舊有著重在建設層面,轉移至社區參與及共識凝聚,以重新連結社區所保有(communitysaved)的社會支持與網絡(Fischer,1982),有關社區解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相關槪念,更大量成爲政治行動者與政策論述中的語言;

另一方面,伴隨著各種政策計畫的推行,以社區意識(senseofcommunity)爲主的實證與操作性硏究,亦在此時受到硏究者的關注(例如,侯錦雄、宋念謙,1998;

林瑞欽,2000),並成爲許多學位論文的硏究主題(例如'

陳令慧'

2004;

李秀玲,2006),可謂帶來另一股社區硏究的風潮。

前述社區意識的硏究趨勢,在國外亦受到重視,其中特別是社區心理分析的領域,藉由相關期刊專刊與硏討會之進行,有關社區意識的內涵與操作性分析,雖然仍未有全面性的共識,但是無論是在硏究工具或方法,均有長足之進展,且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討論(McMillanandChavis,1986);

相較之下,國內對於社區意識之硏究,較偏重在既有量表的修正運用(其中主要是參考林瑞欽所發展的量表),缺乏與國外相關文獻之對話互動,這將使得有關社區意識構成與影響因素之分析,仍將停留在缺乏理論基礎的技術層面,亦不易運用於政策性的評估工作,ObstandWhite(2004:

692)即指出,一個好的社區意識構念應該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再根據理論以產生測量。

因此,本硏究之目的在於連結國外的社區意識文獻,分析社區意識的槪念與內涵,探討影響社區意識的因素與變項間之關係,並就它在理論面、硏究面與政策面上的意涵,做進一步的分析討論。

貳、文獻探討

一、社區做爲一種界限與意識

關於社區(community)一詞的運用,國內長期致力於社區發展相關硏究的學者徐震(1980)在其「社區與社區發展」一書中進行界定時發現,當時主要之參考工具書如辭源、國語辭典與中文大辭典均未收錄社區一詞,直到民國69年辭海增訂本(中冊)才列有對社區一詞之解釋。

可見,社區一詞所缺乏的在地性或本土性根源,與其較爲相似者,或許可以追溯至過去中國大陸時期所推動的各種鄕村建設。

後續'

隨著聯合國所倡導理念之影響,社區在臺灣的運用逐漸取代既有的鄕村區位,並納入更多價値或理念層面之想法,進而超越了地理性之符號標誌'

例如,1990年代中期所推動的「福利社區化」或是「社區總體營造」等,社區已不再僅是地理或是地方的行政區位,它亦含有促進人民福祉或是增進居民自主性的意涵。

因社區這個詞主要由國外引進,所以臺灣至目前所推動的各式社區工作,幾乎都可看見來自先進國家所傳播而入的理念。

只是,當國外學者認爲社區一詞所包含的意義太過模糊且過於廣泛之際,國內也無法逃避相同的困擾,著名的社會學家BaumanC2001:

1)即指稱,每個詞都有其涵意,有些詞它本身還是一種「感覺」(feel),community這個詞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對於community的詞彙翻譯上,各方爲突顯出該詞句之實質意涵,亦採取不同的中文譯名,雖差異性大,卻分別呈現出community―詞主要所具有的

(1)地理;

(2)網絡與(3)意識的三種意涵:

■社區:

這是國內較爲初期的界定,字面上的直接解釋常被過度與「地理區域」產生聯想,難以突顯出其較爲抽樣性的一面,特別是學者所著重的非正式或是隱性的互動規則。

.社群:

用以描繪出有別於地理面上,屬於超越區域所形成的網絡,亦因此,各式各樣如宗教性、性別認同或專業性的團體都可被歸納爲社群,甚至隨著資訊科技的興起,許多弱連結的網路社群,亦大量於虛擬的環境下成立°

■共同體:

相較於社區或社群的翻譯與界定均含有部分「界限」(boundary)之看法,有部分學者強調共同意識與集體連帶的槪念,並將其翻譯成共同體,其中影響現今「社區總體營造」觀念甚鉅者,即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所倡導之「生命共同體」一詞。

前述三個詞彙之內涵並非互斥,不同學者著重的面向並不相同,有些則是結合多元的面向一起運用。

例如,早期探討社區最著名的德國社會學家FerdinandT6nnies在其《共同體與社會》(GemeinschqftundGesellschaft)一書中,即採取比較的方式,區辨出共同體與社會的差異,他認爲前者是古老的,屬於一種親密、秘密且單純的共同生活,至於後者則是相對較新的,是公眾性的。

其中,Tunnies對於共同體的主要見解在於意識層面,他認爲共同體是一種原始或是自然的狀態,即使經過經驗上的分離,這種狀態仍繼續保持,而且是一種與生俱來無意識之生命相互關係(林榮遠譯,1999:

58),至於MattessichandMonsey(1997:

6)則將此三者做了最好的連結,他們認爲社區指的是「人們在一個被範定的地理區

域內,彼此與社區中的人具備社會面與心理面之連繫」,此定義含有兩項重要的要素:

•強調「地方」:

係指居住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的一群人,它可能是都市的鄰里、小鎭或其他居民認同的地方。

•重視社會和心理的連結:

前者包括建立在親屬、友誼以及地理區內彼此熟悉者間之互動,其展現在參與社區活動或某種經濟上的交換(例如,購買財貨和服務、受僱於地方的雇主等);

至於後者則包括歸屬感、認同與對地方的承諾、尊重及義務的意識。

雖然傳統的地理區域觀點在理念上較不受歡迎,或認爲其定義過於狹隘,但就實際的運用來說,許多社區硏究的個案還是以地理區爲主(例如,侯錦雄、宋念謙1998),在相關的實證硏究上,Coulton(2005:

75)指出,定義社區的界限是社區硏究與實務所遭遇的首要挑戰,由於其模糊不清的特性,將減損硏究的可靠度與統計考驗力,降低它在社區效果的估計。

受限於前述特性,爲了讓硏究得以進行,許多硏究者更將其回歸到行政區域的劃分基準(例如,PrezzaandConstantini,1998、Obstetah,2002、Puddifbot,2003),以獲取具體的抽樣架構,它或許無法與傳統社區的地理界限相吻合,也常被質疑難以真正代表社區居民的集體意識,卻是硏究所不可忽略的要素,本硏究亦依循著同樣的做法。

二、社區意識:

槪念定義與討論

對於社區意識的建構與探討,早期已有許多社會學家提及,但是實際將它進行較爲理論性分析者,學者多認爲是來自1974年SeymourSarason《社區心理意識》(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一書中,強調應該就社區心理意識的槪念,進行專業學門的發展(Bessetal.,2002:

6)。

其中,社區意識被視爲是處理現代社會疏離或是脫序行爲的基礎,它是人們對於社區的歸屬感,以及社區所形成的隱性社會規範與道德約束,當人們鑲嵌在整個社區的脈絡情境時,其集體意識的形成,將成爲社區整體表現的能量。

儘管如此,對於此種相對理想的看法,Sarason亦明白地指出(引自ChavisandPretty1999:

635):

「社區心理意識」並不是心理學所熟悉的概念…它聽起來有些模糊,明顯

帶有價值的判斷,似乎與「嚴謹」(hard)的科學並不相容,卻是個存在於許多心理學家腦中的感人詞句。

就如同其他社會科學一般,對於社區意識的硏究,初期仍遭受實證主義傳統對於演繹或可槪推性想法之束縛'

它是種槪念,也是種構念(construct),包含了實務與理論上的硏究意義。

受到Sarason著作的影響,在1980年代之後,相關硏究陸續出現,其中又以McMillanandChavis(1986)的文章,開啓了後續大

量有關社區意識之槪念定義與測量工具之發展,他們指出:

「社區意識指的是成

員所具備的歸屬感,是種與他人及團體所產生的休戚與共感覺,這是種共享的信

念,成員的需求亦將因為共同的承諾獲得滿足」,在整理社會學、心理學與行爲科學等領域的文獻後,他們提出最常被引用的社區意識四個理論層面(pp.9.15):

成員身分(membership):

指個人投入並擔任成員所產生的歸屬感,其總共包含五種屬性:

(a)界限(boundaries);

(b)安全感;

(c)歸屬感與認同;

(d)個人投入;

(e)共同符號系統。

成員身分帶有界限,這代表有些人歸屬其中,有些人則否,界限會爲成員帶來所需的安全感、情感表露與親密關係的發展,但是同樣地,這種界限亦會產生拒絕或排除的傷害,爲了建立牢固的界限,異議分子將被團體視爲是代罪羔羊。

•影響(influence):

它是一種雙向槪念,一方面指個人被團體所吸引,並對團體產生影響力,另一方面,團結感(cohesiveness)將成爲團體是否能影響成員的因素。

•整合與需求滿足:

它與行爲硏究的增強(enforcement)槪念較爲相似,是個人行爲的動因(motivator),可對任何團體維持正向的患難與共情感。

•共享情感連結:

情感連結是基於成員的共享歷史,每個成員並不一定要參與歷史,但是要認同它。

從上述的定義可知,無論是稱做「社區心理意識」或「社區意識」,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社會學者所討論的認同、凝聚、團結與情感,常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