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0054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方案模板Word格式.doc

3.3 系统指标及主要设备参数 7

3.3.1 系统指标 7

3.3.2 主要设备参数 7

4 系统主要功能及特点 8

4.1 定位功能 8

4.1.1 实时监测 8

4.1.2 查找人员当前位置 9

4.1.3 井下人员跟踪 9

4.1.4 统计查询进入特殊区域人员 9

4.2 考勤功能 9

4.3 安全管理功能 10

4.3.1 干部跟班下井管理 10

4.3.2 区域超员告警 11

4.3.3 矿工进入禁入区告警 11

4.4 系统设备管理 11

4.4.1 识别卡电量告警 11

4.4.2 基站不在线告警 11

4.4.3 电源监测 11

4.5 系统管理功能 12

4.6 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12

4.7 信息互动功能 12

4.8 与视频联动 12

4.9 双机热备 12

4.10 系统特点 12

5 工程实施方案 14

5.1 货物准备 14

5.2 人员安排 14

5.3 工程职责界面表 15

5.4 项目控制 15

5.5 项目计划表 16

5.6 项目实施 18

5.6.1 核心设备的安装 18

5.6.2 系统软件的安装 18

5.6.3 UPS电源的安装 18

5.6.4 显示单元的安装 18

5.6.5 识别分站安装 18

5.6.6 隔爆兼本安直流电源安装 18

5.6.7 传输电缆敷设 19

5.7 项目完工 19

6 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 20

7 系统设备清单 21

8 系统设备设计图 21

9 招标文件要求的系统设备名称和配置格式表 21

插图目录

图3-1通信电缆组网系统结构图 5

图3-2光纤和通信电缆组网系统结构图 6

图3-3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组网系统结构图 6

图4-1软件示意图 9

图4-2人员跟踪示意图 9

图4-3考勤查询示意图 10

图4-4液晶屏显示示意图 15

图4-5LED屏显示示意图 15

图4-6综合查询机显示示意图 16

图5-1地面系统连接图 19

列表目录

表5-1区域规划设计表 21

表6-1工程职责界面表 23

表6-2项目实施计划表 25

表8-1设备清单 29

V

1概述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采用国际最新RFID技术、GIS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相结合,彻底解决了远距离、大流量、快速移动物体的识别和数据传输难题,同时也解决了中低频电磁波技术感应距离短、防冲突能力差的弱点,解决了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和流动车辆识别问题。

通过近400个大、中型煤矿的成功应用,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该系统集成了矿井目标定位、跟踪,报警求助、预警救援、考勤统计等基本功能,并扩展了安全监测管理,区域禁入管理,丢失报警,紧急事件处理,车辆设备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历史数据的记录与查询,统计分析,网络化与信息共享等功能。

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情况动态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的总数及分布状况,干部跟班下井情况、矿工入井、升井时间及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

2设计原则规范及标准

2.1设计原则

2.1.1总体设计原则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是一个集出、入井考勤与井下人员在具体巷道分布定位的综合系统,它关系到井下工作人员的行走路线和在井下实际停留时间等考勤和效益分析的依据,因此总体方案设计必须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灵活扩充性、经济实用性、操作和维护的方便性,更要具有前瞻性的建设全局统一管理的平台。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以保障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效率,提升企业服务品质为目标,以高质量服务管理者和使用者为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下面我们针对煤矿管理者和使用者两个方面来说明系统的设计思路:

1针对煤矿的管理决策者

·

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管理平台,将全矿区出入井人员管理系统等集成在一个智能化管理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建立一个远程联网型的管理平台,将全矿区、办公大楼以及重要机房的系统通过矿区内部网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信息共享,一旦有事发生,上级单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有关情况。

建立一个统一简单的管理平台,为将来系统能够平滑地升级到全局统一监管平台奠定基础。

采用统一的高度集成的管理平台,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效率,也有助于减少维护人力,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采用统一的可以兼容各种组网方式的管理平台,对于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在保证实际效果的同时,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硬件设施,节省资金投入。

2针对系统的使用者

在现有的煤矿组织架构下,不仅各职能管理部门需要看到各个区域识别分站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上级机构及相关管理人员在授权情况下也能够随时远程查看,以便有效监管各工作面生产安全情况以及在紧急事件时及时全面了解现场情况。

系统能够保存全部矿区终端的有关数据,防止各矿区终端因为遭到破坏或者意外事故丢失信息,并能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管理,对各类信息资料可以分别进行汇总、统计和显示,在有事发生时能够提供有力证据。

能够有直观的查看界面。

所有的人员在同一界面直观地体现出来,有多样的报表格式输出,无须到现场进行数据记录,提高工作效率。

能够进行个性化的界面组态。

2.1.2硬件设计原则

系统的硬件设计和选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先进性:

系统硬件应具有先进性,避免短期内因技术陈旧造成整个系统性能不高或者过早淘汰。

2可靠性:

在充分考虑先进性的同时,硬件系统应立足于用户对整个系统的具体需求,应优先选择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3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选择和相关产品的选择要以先进性和适用性为基础,同时考虑兼容性。

4兼容性:

系统设备应优先选择根据已有国际标准设计、生产的标准化设备,避免因兼容性差造成系统难以升级或拓展。

5可扩充性:

系统数据采集设备采用模块化结构和总线通信方式,在系统规模扩展时,不需较大的改造,增加相应的模块即可。

2.1.3软件设计原则

系统的软件设计和选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可靠性和安全性:

系统软件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易用性:

系统软件应操作方便,采用中文图形界面。

3标准化:

系统软件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便于多次升级和支持新硬件产品。

4可扩充性:

系统软件应具有可扩充性。

采用面向对象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在今后业务发生变化时,模块的增加和对模块的修改不应对其他模块产生影响。

5可升级性:

系统软件可以进行联网规格升级,能将系统扩展为全局统一平台。

为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总体方案设计原则需要达到上述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灵活扩充性、经济实用性、操作和维护的方便性的高度统一。

2.2设计规范和标准

《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设计规范》

《智能调度室装备规范》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气设备要求》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GB3836.1-2000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GB3836.2-2000

《矿用一般型电气设备》GB12173一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209-90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一87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SOO55一93

《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O7O一9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工业标准及国际商务建筑布线标准;

ISO/IECJTCI/SC25/VVG3;

XT005-95《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暂行规定)中有关集中监控的内容;

GBJ232-8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十七篇: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篇》[1983.5.];

BG6510-85《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GB84《通信网技术标准汇编》[1989.10.];

GB50252-94《工业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1994.12.];

AQ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3系统组成架构及技术指标

3.1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由监控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电脑、本安型识别主站、本安型识别子站、本安型识别卡、井下移动识别器、监控软件、GIS软件包、打印机、显示单元等组成。

1系统容量

识别主(子)站数量256台,识别卡20000张以上;

2地面监控系统

包含监控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电脑、打印机、检卡器等;

3监控主机(含传输接口、避雷器)

对识别分站进行轮巡,数据采集和控制;

4服务器

保存实时采集识别分站的数据信息,供实时监控,报表查询统计;

5客户端电脑

进行基础数据录入、发卡等工作;

6显示单元

显示单元置放于井口,实时显示井口通过人员、井下人员和识别卡电量等信息;

7打印机

供输出报表;

3.2系统架构

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有多种组网方式,可以根据各矿的实际情况和用户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组网方式,构建成不同的系统架构,从而满足不同规模用户的要求。

3.2.1通信电缆组网

识别分站之间采用通信电缆连接,识别分站与地面的最远传输距离不小于30Km,识别分站之间的最远传输距离2Km。

系统采用了阻抗匹配技术,解决了抗干扰问题,采用树型结构组网,从而使施工与维护非常方便。

图3-1通信电缆组网系统结构图

3.2.2光纤和通信电缆混合组网

系统主干传输可利用光纤传输,其他部分通过通信电缆传输,形成传输电缆和光纤混合组网。

系统结构图如下:

图3-2光纤和通信电缆组网系统结构图

3.2.3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组网

识别分站可以通过以太网口,就近接入井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地面服务器通过以太网上的交换机与井下识别分站进行通讯,形成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的模式。

图3-3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组网系统结构图

3.3系统指标及主要设备参数

3.3.1系统指标

最大系统容量:

256台识别分站

最多识别卡数量:

20000个以上

漏读率:

百万分之一

有线传输速率:

9600bps

井下识别分站最大传输距离:

30km

识别分站有效接收距离:

不小于30m(最大100m)

被测目标最大移动速度不大于15m/s

无线工作频率:

2.4GHz

传输误码率:

≤10-6

双机切换时间≤5分钟

网络结构:

树型

3.3.2主要设备参数

1监控主机

设备型号KJ222-J

工作电压AC220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